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西方社会认识研究已走向了内部分化与跨学科研究,知识的社会生产与组织论、求真性社会认识论、陈词认识论、建构主义社会认识论、作为信息科学的社会认识论以及女性主义认识论生长为主题形态,拓展和深化了社会认识论的领域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当代中国认识论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和科学、哲学背景。二十多年来 ,当代中国认识论从基本范畴、命题、原理到研究领域、思维方式、研究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 ,它依然面临着新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等的严峻挑战。当代中国认识论要获得全面深入的发展 ,当前亟需妥善处理学科定位、范式转换、功能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考察“游戏”概念在认识论和存在论两种不同视域下的涵义,指出随着视域的变迁,“游戏”概念的涵义发生了改变:即从主体的自由转变为一种艺术存在的方式,同时指出这种涵义改变的背后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跃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认识论如何进一步发展。首先,我们应当从哲学意义上探寻社会认识论的发展方向。社会认识论主要以认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哲学范畴;它不同于社会知识论,社会知识论把认识的结果和产物作为研究对象,属于相对具体的社会学范畴。其次,社会认识论应当深入反思当代哲学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既要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要实现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世界-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统一。再次,社会认识论应当进一步坚持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应当坚持实践性、历史性、科学性、人道性、人文性等基本原则,致力于当代人类文明实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认识古已有之,而将教学认识论作为一门特定的研究问题域至当代才出现.中国当代教学认识论问题域的形成,历经问题域雏形、问题域成型、问题域涛思阶段.作为一门研究问题域的显学,当代教学认识论对理论界与实践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对其问题域建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本质等问题展开争论,对这些争论进行清理并反思教学认识论及其合理定位,有利于对其作出方向性展望,增益对教学认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认识论深化研究的总体构想叶泽雄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认识论研究围绕社会认识科学化这一主题,已在论域确定、学科界说、体系建构以及社会认识活动的分类分层概括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社会认识论还处在初创或形成时期,许多问题随着当代科...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说。从古代认识论发展到近代认识论,马克思从根本上结束了以往人类认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传统,开创了认识论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视角的解读是从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实质的把握。基于实践视角对真、善、美进行理解与研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涵义可以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活动相区别、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社会意识生产三个层次理解。从唯物史观维度看,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精神生产是特有的或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当今认识产生的直接来源;从人的发展维度看,人的本性的实现和发展,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而且还存在于人们对高尚的精神生活境界的追求、设计、创造和完善中。  相似文献   

9.
“喻”的思想根植于我国教育思想史,明晰“喻”的基本内涵与教育学理定位,挖掘其所蕴含的整体方法论意蕴,对于溯源、重建和确立当代中国教育教学方法论系统和历史图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生成论教学哲学视域下,教学之“喻”具有建构关系性存在、凝聚和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之道的内在精粹、引导教学走向至善等独特教育学理定位,进而具有以教学生成性、超越知识观、人文化成取向为核心的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多方面的教学哲学意蕴。“喻”的当代研究与转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教学本体观是进行具体教学理论建构、评价与讨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实践的预设前提或“缄默的知识”。基于教学存在的建构交往观,作对近期有关教学认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讨论,指出并论证了现存教学本质“特殊认识说”及其衍生理论“教学认识论”所存在的重大理论缺陷,分析了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理论失误的根源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取向,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现存理论的合理定位和向本体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改革中,教学认识论不断遭遇批评与指责,但这些批评与指责并未从根本上否定、推翻教学认识论,只是对教学认识论所具有的内在张力——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教师认识与学生认识、教学事实认识与教学价值认识之间提出了另一种化解策略。因此,教学认识论的未来拓展需要在新的价值坐标中,权衡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在交互认识论中,定位教师认识与学生认识;在事实与价值融合中,洞悉教学认识演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内容,其基本涵义是哲学认识论,科学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其中贯穿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辩证法;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别,因而不能用“实践的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现有认识论内容存在较多的问题,形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哲学认识论的内容必须改革。认识论的发展不只是认识的纯粹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和社会的真正主人,认识论是唯物史观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习问题作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要突出认识的主体性,要把认识论与人的发展、群众史观内在联系起来,要突出人的自我改造,使自身成为真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目前,理论界之所以对孟子认识论的评价存在着争论,往往在于对其认识论范畴体系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因此,弄清孟子认识论主要范畴的基本涵义,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逻辑进程,对正确评价其认识论,应是有意义的。一、“天”与“人”“天”和“人”是孟子认识论的一对核心范畴。孟子围绕“天人”关系,从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是一个全面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时代。对改造和建设世界的实践规律的认识论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起来。本文从当代中国实践的认识论启示入手,依据客体的主体化与主体的客体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等原理,提出了应加强对实践活动规律的哲学探讨。文章论述了实践认识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等,并就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些倾向性现象作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6.
佛学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超绝”的世界观、彻究宇宙的认识论、“诸法无我”的人生观、“普度众生”的道德观,对东方乃致世界文化和人生影响甚巨。近代社会儒、释、道三派合流,为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进路成就了广阔的背景。从当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反映论认为客观环境不依赖于人的感官、知觉而独立存在,人的感觉与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指出,在荀子那里,人的感知和思维能力均是自然的产物,其运作和发展的规律也因循自然,人以外物为共同的基础,经由感觉器官感知呈现、思维器官辨别证明,得以反映外物,因此荀子的认识论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结合《荀子》文本来看,以反映论定位、了解荀子的认识论,虽然能够较为详细的说明荀子之心的认知特性,但似乎还不足以完整概括荀子论知的内容与方法,亦相对忽视了荀子那里认知所欲使性恶之人化性起伪、进于礼义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8.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毫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说《我儿子的故事》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女权主义及其发展,二是传统科学观及其批判,三是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女性心理的性别意识、女权主义的解放政治观、科技理性反思和同情性认识模式思想.由女性心理和性别意识衍生出了性别压迫和性别平等理念;女权主义解放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男性与女性、男性认识与女性认识的二元界分;科技理性反思蕴含着信念的可变性观念,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知识生成的社会过程的性别因素标准;同情性认识模式则满足了人们关于知识来源的价值追问,提出了认识的相对性、非中立性以及主体偏好的存在性思想.通过梳理上述四个要素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关系,意在说明,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西方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中存在宏观定位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中观定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微观定位缺乏个性和发展特色等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低水平上徘徊。其原因虽然有政府政策的导向问题,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乃是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认识偏差以及对定位中的主体局限性认识不足所致。突破认识误区,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