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世界”乃所有意义之源头。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生活、主体性经验和主体性活动的能力与意义为旨趣,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予以充分的尊重,是向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回归。为此,教学要明确以生活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构建日常生活的伦理准则和人际交往规则,从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平等对话与大胆质疑,真正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当代道德教育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存境遇的生活世界回归,是生活的呼唤.生活对道德生长具有本体论意义,道德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它为了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价值参考.道德教育需要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直面现实生活的道德困惑,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从工作伦理走向对话伦理,并坚持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是一种新型的伦理学思想,它把伦理学的世界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人与环境之间,强调了人不仅对同类有责任和义务,而且对非人类的自然也有责任和义务。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环境道德原则作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它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原则、环境伦理平等等内容。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设置的,忽视了人与自然和环境伦理的内容,这不符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将环境伦理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通过教育与教学引导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学术热点,但对于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有诸多争论。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指的应是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其具体的回归的策略应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立足生活世界而又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演进中,才能实现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然目标.立足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挖掘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资源;超越现实生活世界,保持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与批判,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持续进行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改造,建设“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已经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与交往方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真实的伦理世界里,高校学生伦理情感、伦理行为和伦理认知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此环境下,要使高校学生的伦理回归,必须加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文章剖析了网络世界-伦理世界构架下的高校伦理问题,并通过伦理坚持的主张,在互动与商谈模式下,提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传统本体论追求凌驾于人的世界之上的最高真理,拒斥一切变化不定,排斥现实的生活。因此,传统本体论并不能揭示属人世界内在的逻各斯,有着无法克服的伦理难题。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指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对象世界,并确证自我,人的全部关系在实践中得以重新梳理。在这个全新的属人的世界中有着全新的伦理关系。实践使人在全部关系的合理化中向着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复归。  相似文献   

9.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0.
程小强  袁小云 《华章》2007,1(11):41
康德以自由意志为顶石的普世伦理,一直是伦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审视,康德纯粹理性的伦理思想只是理性道德人战独角戏,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伦理思想注定不可能在人类社会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是道德彼岸的幻想.为了寻求人类生活中的伦理向度,本文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走向马克思的伦理语境,即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伦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虚无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原教旨主义等问题,提出理论创新的价值呈现、实践创价的价值实现、理想创意的价值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向,超越实然与应然的"二律背反"、确立主体与环境的"一体在场"、通达理论与实践的"融和境界"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终身德育理念是一种奠基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德育必须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始终,不断完善个体主体性道德人格,促进个体德性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范型。终身德育理念的实践路向在于: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衔接,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建立全社会参与德育的制度环境,强化个体道德反思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从而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理解我们当代人的命运,这应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最为根本的当代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以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命题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道主义的环境伦理原则、自然主义的环境道德情感和共产主义的环境伦理信念。这种先进的环境伦理理论应当成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使哲学从抽象思辨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他的哲学在本质上是现代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深入挖掘马克思开辟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学校组织管理的价值追求;和谐学校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指学校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宜相生与协调统一;构建和谐学校组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及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伦理管理是和谐学校组织构建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呼唤伦理管理,和谐学校组织的构建需要伦理管理;和谐学校组织构建中伦理管理的路向有树立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进行学校管理制度伦理建设、凸显学校管理中人的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信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非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赛博空间本质上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空间的拓展,而非离开人的存在的独立世界.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具有物质性、符号化和人机互动性的特征,其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祛魅的道德启蒙过程.当前对赛博空间的道德认识并没有突破传统理性的藩篱.因而,关注"当下"的物质生活实践、祛除传统理性对赛博空间的道德遮蔽、实现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成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的基本路向.这将有助于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回归其自身,为赛博空间道德实践走出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20.
回顾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史,"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深受大地伦理思想的创立者利奥波德的影响,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的事实与价值截然两分的观念,从实践出发,提出让伦理学走向"荒野",使之应用于政治、经济与个人道德层面,探讨了环境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之一的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上的实践转向,将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