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问题,历年来都是纪录片理论研究中一个热点和重点内容。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认识的问题。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真实性同时包含着非真实性的问题。本文就什么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纪录片中是否存在绝对的真实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拓 《科学与文化》2007,(12):56-56
要把纪录片栏目化,必须顾及栏目化纪录片的生存特点和发展定位,进而确定相应的内容定位。这需要主创人员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无论是从纪录片的制作理念、选题定位、谋篇布局、拍摄方法、节目包装,还是从市场化经营方面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和盘点。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元素有很多,而且应用很广泛,但是纪录片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真实的事情展现给观众,而大量运用娱乐元素有可能会导致纪录片的失真,甚至会导致一些热爱传统纪录片的人对此失去兴趣,所以对于纪录片这类节目来说,娱乐元素是一把双刃剑,电视纪录片栏目如果不能通过运用娱乐元素来迎合观众的需求,来达到吸引更多眼球的话,那么对于纪录片来说最终只会成为大众的快餐消费品。  相似文献   

4.
李震  超克  王晶 《金秋科苑》2010,(19):115-115
回顾20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起决定性作用的两大因素,而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界对此尚未作出明晰的甄别和理性的判断。本文旨在对这两大因素作理性上的思考与分析,使我们对纪录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今后中国纪录片的选材、定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兴媒体发展的态势也日趋成熟,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更巨大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纪录片作为中国最早存在的传播内客之一,正逐渐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中.纪录片的衰落不禁让人思考,是否纪录片的拍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观众的接受程度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媒体是否能够作为纪录片存在的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分析纪录片没落的主要原因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新媒体是否能为纪录片创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6—2010年历史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上升的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倾向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201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意义在于主流话题以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和形态为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了主流话题的普及与再现。本文以2006—2010年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文历史—纪实台》中播放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为样本,对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在叙述话语、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铭 《科教文汇》2010,(32):62-63
本文通过对中国红色题材纪录片〈老镜子〉的传播效益分析,从纪录片选题、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纪录片发行和推广渠道的选择三个方面,试图找到纪录片传播的关键因素,以期寻找到纪录片传播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许敏佳 《科教文汇》2010,(28):59-61
自1926年"纪录片"诞生以来,关于纪录片"非虚构"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一般来讲,非虚构原则是纪录片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采用高科技手段对纪录片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加贴近真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纪录片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闫东 《今日科苑》2011,(21):8-17
文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个主要类型,担负着再现历史沧桑、传承民族精神、表达国家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每逢重大历史节点,中央电视台都会推出有份量的文献纪录片,以电视传播的特殊方式来重温历史、展望未来。2011年7月1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迎来90周年华诞,6月19日—28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90周年伟大历程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这是一部带有国家意义的,面向亿万观众和国际上关心中国发展的人士,反映建党90年的历程、成就、经验的电视作品。作为《旗帜》的总导演,虽然从接受创作任务到播出,只有半年的时间,但是因为这次创作得到了来自台内台外的空前支持,汇聚了中央电视台节目、技术、媒资等等各方面的精锐力量,使得这部片子成为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制作周期最短的一部纪录片。通过这次创作,使我对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也有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与故事片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即便是在电影诞生之初。在电子技术日益发达的影像时代,二者更是相撞相融。采用记实手法的故事片和融入故事性元素的纪录片比比皆是。本文通过观察纪录片与故事片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融合,分析了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元素和故事片中的纪录性元素。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是一种电视等传媒形式的特殊表现记录形态。真实记录原境、原貌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纪录片中恰当地运用同期声不仅具有增强真实性的作用,而且具有揭示主题等多种作用。本文详尽阐释了电视纪录片中同期声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并且分析了纪录片中同期声运用的新问题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郑晓钰 《科教文汇》2013,(29):144-144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栏目介绍,具体剖析纪录片中音乐、语言、音效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对纪录片后期音频处理得以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纪录片音画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会》2021,(4)
科教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是一部兼具纪实题材和网络属性的科教纪录片。该文从选题设置、叙事结构、内容框架和视听表达四方面分析影片的创新架构,得出结论: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应在内容科学、寓教于乐的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凸显科学中的人文表达,实现科教纪录片启智、益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高雅的电视艺术,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每一部纪录片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与时代特征都是人类进步的足迹。纪录片的创作是我们电视人永恒的主题。追求纪录片内容与形式及美感的变化是我们不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李金龙 《金秋科苑》2013,(24):75-77
纪录片使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只为能够使纪录片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增加其视觉、听觉上的表现力,使纪录片的可看性有所增加,更能够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16.
非遗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认为,非遗纪录片的解说同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非遗纪录片的解说通过声音的动听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的意蕴美和整体的和谐美的传播吸引、影响受众,具有较强的美学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牛铃之声     
孙君飞 《知识窗》2011,(9):18-18
李忠烈在韩国的乡下长大,等做了纪录片导演后,他一直在拍城市边缘人,距离乡村越来越远。拍独立纪录片是异常辛苦的,据李忠烈讲“有人连吃饭、结婚的条件都没有”。他还是幸运的,结婚后还有一个女儿。可是他的妻子忍受不了那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最后带着女儿离开了他。这时候,李忠烈拍摄纪录片的激情也开始冷却,不但怀疑自己,而且“搞不清纪录片到底要怎么拍了”。于是他决意自杀,并且在屋顶上架起摄像机,准备将自己自杀的过程拍摄下来。然而镜头里的自己太胖了,他感到显不出凄美悲怆的审美价值,便决定减肥后再自杀。  相似文献   

18.
随着DV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在越来越多的人拿起DV开始了纪录片的创作,而那些对纪录片有着执着追求的人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纪录片制作者来说其成功的作品有着怎样的受众群体,在传播渠道上的延伸就不得不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怎样让这些具有"大众意识流"的DV纪录片更好的传播出去也成为当下我们要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纪录片日益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戏剧冲突、画面可视性强,故事有趣幽默。娱乐化给纪录片发展带来了无限曙光,同时,也冲击了纪录片的纪实性。  相似文献   

20.
陈真 《金秋科苑》2011,(24):116-119
记得是在2006年夏天,美丽的哈尔滨,在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一个颁奖仪式上,当时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薛继军邀我参与《钱学森》一片的拍摄。薛继军是中国纪录片界的资深代表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圆明园》为中国电影纪录片的扛鼎之作。他的盛情邀请使我倍感荣幸,居然未加思考就应允了下来。从那时算起,直到《钱学森》出片,前后历5年之久。当时我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供职,其间还先后参与了香港回归十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