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告中存在着对男女两性不同程度的性别角色定型问题。之前的研究强调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更多一些,女性作为广告主角的比例占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几乎都由女性来做,甚至领带、西服这类与男人相关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和温柔。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广告中成了“第一性”(就数量而言),于是,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开始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和批判,认为是性别歧视,认为是刻板形象,甚至构成了女权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内容。广告设计者也因此受到了许多批评,迫于压力,  相似文献   

2.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权力主体的眼光所过滤,未能反映出多样化的真实的社会现象,存在着对女性固定成见、性别歧视等刻板成见,并跟随权力主体的要求而创造着新的女性形象,笔者将其概括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并结合以往的相关材料、案例,予以分析和讨论,旨在呼吁改善广告中那些失实的女性形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3.
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掩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因而从对电视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身上,可以一定程度的窥探电视媒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解读女性作为独特社会文化群体是如何传达时代的声音的。 当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电视广告中已经出现独立、自信、美丽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但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和“性别歧视”倾向仍然严重存在,强烈的性别角色差异形成了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性别学以及女性意识形态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广告女性形象分析入手,试图解析当前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形成的类别、原因以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并对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变化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冯林 《新闻爱好者》2008,(11):66-67
幽默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给人以娱乐和教育的艺术表现手法,各种信息通过人为的机智处理可以创造出戏剧性、游戏性的视觉沟通效果,为受众打破怀疑情绪、沉闷感觉和抵制态度,使读者通过微笑滋生关于品牌或产品的喜剧性联想和意识。幽默广告在我国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从总量来看,以电视广告为例,幽默广告在黄金时段电视广告中约占14%,在各类媒体刊播的广告中所占比重也相当可观。幽默广告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并被广告主加以推崇,这从近年来相声、小品演员大量接拍广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电视广告对商品信息的流通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电视广告就整体而言,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一项权威的调查:认为电视广告质量不错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22%,而认为质量不高或无所谓的却占到78%。一个不小的误识:电视作用大,因此无论什么广告,无论怎样做广告,只要在电视中播出,都有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界,有一条国际共通的原则:广告需要幽默。椐调查:目前在美国黄金时段播出的广播和电视广告中,幽默广告分别占30.6%和24.4%。这些幽默广告将严肃的推销目的包容在轻松诙谐的喜剧气氛中,在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对产品或公司产生注意,从而达到商家的产品行销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2012年央视广告开始推行呷艮酒令”使酒类电视广告资源越发紧张,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泸州老窖系列品牌的广告表现,探究白酒电视广告怎样展示产品外观。  相似文献   

8.
幽默广告在美国各大媒体刊播的广告中所占的比率相当可观:在黄金段电视广告中约占24.4%,广播广告中约占30.6%,印刷广告中约占10%。幽默广告的热心支持者们曾认为幽默可以使广告战无不胜。那么,幽默广告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广告主、企业家和促销人员一向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专家和学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也为寻找该答案作了大量的努力。然而,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化,其复杂性很快显露出来:幽默广告效果的研究是个集销售学(marketing)、心理学、传播学、统计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庞大课题,牵涉到传播目的、幽默类型特…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众传播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广告已日渐成为各新闻媒体的主营收入。全国的电视广告经营额从1990年的56137万元猛增至1997年的1144105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45.76%。不过,进入1993年,电视广告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比例却始终徘徊在22%—24.8%之间,进入缓慢增长期。 在信息需求多元化时代,信息传送载体也获得了蓬勃发展。96年,全国公开发行报纸2026种。新媒体(又名多媒体),以其同时为用户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交互式综合服务而倍受世人  相似文献   

10.
说吧     
《新闻世界》2008,(4):57-23
家庭排在幸福观第一位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日前对该省5200名青年进行了幸福观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覆盖面较广,受访对象包括大学生、乡村青年、机关青年、企业青年等。调查显示,在幸福标准比照表中,72.5%的青年首选“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则分别以40.1%、38.7%的比率跻身前三。研究人员称.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在幸福观的选择上更加务实,更加突出强调自我发展。青年对幸福的理解偏重于主观体验,不再是单一的理想、地位和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媒介性别歧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少四 《今传媒》2006,(9):37-38
近年来报纸上陆续出现了“人体彩绘秀”、“人体写作”、“人造美女”、“女体盛”等报道,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以女性的视角审视传媒,分析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及本质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有人曾对全国五个城市的电视广告(共抽取1197个广告样本)进行内容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与广告的结合,使电视广告成为媒体、广告主、观众各方利益纠结的一个“焦点市场”,广告收入也就成为各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动能。围绕广告经营,不但每天上演着媒体、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博弈,各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广告时间段随意增长、虚假信息增多、目标市场不明确、定价混乱、高折扣等问题。因此,如何规范电视广告经营,使电视广告业务在符合市场化需求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家城市电视媒体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靠靓装     
时代不同,美的标准也不同?原始的不一定就是漂亮的.昕以靓需要塑造,需要宣传:有句广告说得好:“人靠衣装,美靠靓装?”在电视广告中,化妆品广告占了很大部分,且不分时间季节经久不衰,就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梁旭艳 《青年记者》2016,(14):101-102
传统广告式微 《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3月刊做了一辑关于广告未来的专题,题目很醒目:《传统广告已死,广告分析2.0时代来临》,其中举了一个实例.在一次新品推广活动中,数据显示,电视广告鲸吞了广告预算的85%,而YouTube广告只分得预算的6%,但YouTube广告吸引网络搜索的效率比电视广告高出一倍.数据还显示,网络搜索引擎广告只占公司广告预算的4%,却产生了25%的销售额.在掌握了这些重要发现后,公司重新分配了广告预算.其结果是,在没有增加一分钱广告预算的情况下,公司的销售收入提高了9%.①面对这组数字,企业还要一意孤行把大把银子投向传统广告吗?如果不通过传统媒体做广告,那么广告的未来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我国期刊广告收入达11.34亿元人民币,比1999年增长27.13%,是近六年来在全国广告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年。当然,这种变化也还是弱势中体现出的“长势”。2000年期刊广告收入占全年电视、报纸、广播、期刊四大媒体广告总额的3.32%。而从国际市场看,1999年广告收入总额中期刊广告所占的比例,日本为7.3%,美国约12%,英国约17%,德国和法国均超过26%。由此可见我国期刊广告尚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明显地表现在中西方的电视广告中.广告创作者应对影响广告创作的文化因素给予积极、高度的关注,只有准确把握、分析电视广告制作、传播、接受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才能使电视广告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电视以其视听兼备的优势在广告传播中很快成为最有冲击力的广告媒介,电视广告也成了许多商家的首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广告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广告的形式也在不断成熟,涌现出了很多广告精品,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通病.  相似文献   

18.
电视广告的表现手段是画面和声音。电视广告的画面能够为观众展现特定商品的感性形象,但正因为如此,电视广告的画面有时要更多地受到具象限制。而电视广告的声音能打破具象束缚,扩大画面空间,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自由。电视广告的声音构成中。语言(这里就是它原本意义上的使用,主要是指电视广告中的说白)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是最具表现力的声音。虽然俗话有“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说法,但这并不是科学的论断。如果边听边看,那么“听”无论如何不是“虚”的来源,相反,借助于语言,“听”大大丰富、补充了看到的一切和尚未看到的一切。电视广告的语言就有如此特性,它不仅绘声绘色,而且对广告的具象进行再创造。电视广告的制作实际也表明,当语言和画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时,也就是电视广告获得最佳意境之际。  相似文献   

19.
郑易宁 《新闻世界》2009,(3):118-118
新闻宣传也能产生生产力。那么,电视广告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电视广告这种以视听为标志的文化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让企业产品与电视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不可分,而且让人们从观念上、思维上、感知上、情绪上接收下来,达成“广告也是文化”的共识。企业家发现了电视广告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20.
陈晓洲 《视听界》2010,(4):71-74
“61号令”立竿见影,各级电视广告量减少,广告收视效果的改善迹象也清晰地呈现出来。GSM媒体研究采用测量仪调查的22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市场中,电视台播出广告时长同比减少25%,观众停留在广告段收看广告的时长增多9%,广告收视率与节目收视率的比值从52.3%上升为80.5%。观众的收视习惯是造成广告收视率差异和收视效果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