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息健身     
入夜,当别人进入沉沉梦乡时,一位少年却为了健康,一遍又一遍地利用腹部进行深呼吸。这个少年就是当年的我。几十年来不懈的练腹式呼吸,使我的腹部皮肤坚硬无比,从健康上也受益无穷。我父亲生前浑身是病,只活到48岁。大概是由于继承了父亲的遗传基因吧,我也自小体弱,多病多灾。  相似文献   

2.
谢远基 《武当》2013,(10):22-23
四、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何正确进行调息 (一)层次性原则我们要根据习练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调息方法。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这时应当主要采用自然调息法,要求做到顺其自然,通过调节呼吸,消除紧张,缓解压力,舒松自然。因为习练者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仔细看师傅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与套路的结构等等,这时还不能太注重呼吸,否则极易出偏差。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乎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应强调动作与呼吸的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第二个层次,即练拳达到动作比较规范、标准套路比较熟练的程度后,就要逐步让修习者采用逆式调息法(即腹式呼吸)。  相似文献   

3.
龙须子 《武当》2011,(3):47-48
内丹术中的静坐分为两个问题,一个是"静",一个是"坐"。坐,如何坐得让身子不动,有利于入静。静,如何人静,达到人静甚深的"恍兮惚兮"。先谈谈坐。中国道家内丹术在修炼时,要让身子不动,"身不动精固",就容易人静,容易炼精化气,为了让身体不动,采用了坐姿,双盘坐,  相似文献   

4.
龙须子 《武当》2011,(6):42
一、修炼前的准备工作起床后,刷牙洗脸,排清大小便,饮二三口温开水,补液润肠。开启窗户,调节风向风速,使凉风不直接吹到身体,注意保暖。去掉眼镜等身上、手上、头上的佩饰物,放好坐垫,面向正南,双盘坐,捏手印,五心朝天。松开裤带领口,沉肩,垂帘,闭口,舌抵上腭,脸带微笑。二、炼功1、凝神入气穴,意守下丹田,心想下丹田里有一朵盛开的洁白莲花,花芯中有一颗金光闪闪的  相似文献   

5.
龙须子 《武当》2010,(12):43-44
一、什么是逆腹式呼吸?我们的肺在吸气的同时,意念腹壁内缩,缩足,似乎腹壁贴住了腹背;呼气的同时,意念腹壁外凸,凸足。这就是逆腹式呼吸。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中跑训练时一直采用传统的呼吸方法,即跑两三步一呼,跑两步一吸,尽管这种方法也能提高运动成绩,但运动员在运动后往往会出现不良的身体反应,如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等感觉,特别是对初次参加中跑练习的人来说,身体的不适反应更为明显,故传统呼吸法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有效方法。为此,作者通过较长时期的运动实践,探索到一种新的呼吸方法进行了实验性研究,拟为中跑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受试者为二年级女大学生27人,随机抽样,分实验组和…  相似文献   

7.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导引术和形体训练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的研究,认为导引术和形体训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结合点,再从两者结合点出发,将导引术的调息方法应用到形体训练的把杆练习中,使得把杆练习具备塑形、健身、养生的作用。通过研究,在理论上设计出导引之调息法的应用方法,并提出一套试编方案。  相似文献   

9.
谢远基 《武当》2013,(9):40-42
调息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的太极拳,研究调息与太极拳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太极拳中使用意念,对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二、调息的本质调息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概念。调息与调身和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调身是调节身体的基本动作使其符合太极拳术的规范,即调准太极拳的拳架。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人静人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那什么叫调  相似文献   

10.
呼吸肌无力,易疲劳,肺组织的回缩功能降低是呼吸功能低下的主要表现。气功腹式呼吸运动方法,不但能锻炼呼吸肌,提高呼吸肌的收缩机能与耐力,增强呼吸功能,而且对改善人体内环境,调整各脏腑器官生理机能的稳定有一定作用,较深慢腹式呼吸配合阻力的呼吸锻炼,更适合于呼吸障碍者。  相似文献   

11.
也许在您看来,呼吸对人的意义只是提供我们所必需的养分而做的一种运动,但实际上,呼吸还有着更特殊的作用。当我们的身心发生变化时,呼吸会像个前沿哨兵一样首先发生变化,例如生气时,呼气会极为强烈,做粗暴式呼吸;悲哀难过时,吸气极为强烈,做悲观式呼吸;而心中祥和安静时,呼气温和缓慢,做平稳式呼吸。事实上,人一生的呼吸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呼吸又快又匆忙的人,一定早逝;相反,呼吸缓慢,犹如在品尝空气的人,必定高寿。  相似文献   

12.
于丽萍 《武当》2011,(3):16
我原有心律不齐,每分钟早搏达12~15次,心慌心悸,胸闷难言。于是,我按照太极气功的卧姿,每次半小时,练功10多天后,即感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故将练动时间延长至1小时10分钟。如此练一段时间后,奇迹出现了,原有心口堵塞感消失了,心慌心悸也一扫而光,心前区感到热呼呼的,从来没有这样畅快过。为巩固疗效,以后每天坚持练功1小时,至今已有10年了,心律不齐未再发作过。现将练功方法介绍于下,谨供  相似文献   

13.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14.
王怀 《武当》2011,(2):16-17
太极拳融吐纳、导引、武术为一体,揉合了许多道教养生修真的要旨,讲究呼吸——调息炼气。《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心为气,气为旗"。还有"意气君来骨肉臣","内炼一口气",以及"束肋下气把裆撑","一气呵而远"等等。至于如何调  相似文献   

15.
鞠作常  王承旭 《武当》2012,(3):49-51
八段锦,是中国传统养生健身文化的瑰宝,从宋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于它的动作简单易行,健身功效明显,曾经多次被编入中小学体育教材,2004年又被编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也有学校将八段锦作为校本教材和大课间活动课内容。但是,现行的八段锦教材只对动作方法和图解进行介绍,很少涉及八段锦的呼吸方法。大家都知道八  相似文献   

16.
陈心惠 《武当》2013,(9):48-48
因缘,我于1958年师从武汉市长春观大士阁住持(现在的纯阳殿)程少甫道长,学得李道子太极内功心法。今简介如下:第一重逆腹式呼吸法在行拳走架时,最重要的是用鼻腔头配合动作作起吸、落呼,合吸、分呼,退吸、进呼,屈吸、伸呼,仰吸、俯呼。吸气时收小腹,微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呼吸配合动作非常自然以后,就可进入下一重功法。第二重意守丹田法  相似文献   

17.
说“踵息”     
林书立 《武当》2011,(4):43-45
"踵息"源自《庄子·大宗师》,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不食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有忧愁,饮食不求甘美,呼吸做到深长。  相似文献   

18.
善本 《健身科学》2013,(5):49-49
五月的气候宜人,正是到户外锻炼身体的好时光。大家都知道,慢跑和散步是最常见的锻炼方式,但比起太极拳、广场舞可能会略显单调。这里我们介绍一些走路锻炼的小花样,既能让走路健身增添乐趣,又可以祛病延年、养生健身。腹式呼吸走法动作要领:一边走,一边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在走步时心里数着四个数,一二三慢吸,四快呼。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凹下,在吸气、吐气、再吸气、再吐气的过程中,增强了心肺功能。健身效果:呼得越快,吸得就会越深,这是肺部呼吸的反射功能。这样可使氧及二氧化碳交换的几率加大,为全身充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2005年第一期59页,秦庆丰答:正确掌握呼吸方法对保证练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呼吸法,一般适合初学易筋经的人,以及体质弱、患有心肺功能疾病的人。逆呼吸法多用于正常人,作为强身保健,增强体质的锻炼。逆呼吸法适用于室外练功。它呼吸的幅度大,能够大量地吸入清气,呼出浊气。顺式呼吸法适用于有肠胃疾患、高血压的病人在病体恢复阶段采用。吸气时要深达小腹:呼气时要缓慢,气达四梢。  相似文献   

20.
一、放松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1、调息训练 调息是各种放松训练方法的前提,而特殊的调息方法还能够直接提高射手的身心调控能力,有益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训练呼吸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完全呼吸三种。三种呼吸方式以完全呼吸最适合于射击训练。练习完全呼吸主要是采取仰卧放松法: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