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句 《精武》2008,(12):57-58
*对于武术家,名气越大,挨骂的概率就越大。*没有打不倒的技击家,只有你的技击水平不到位。*单鞭练得再妙,也抽不走真心求学的人。*矛盾协调谓之和谐,阴阳平衡谓之混元。*不要命的武术家,才是最危险的敌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而受世人的仰慕,又因其精深而受人们的求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境”的变迁,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再容易被人们理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使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同时,帮助人们通过修炼太极拳,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余利斌 《精武》2006,(2):49-49
在中国传统兵法中,影响最大、最受古今人士赞颂的当数《孙子兵法》,它博大的内涵、精深的思想及杰出的见解,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被当代社会的诸多领域作为决策和实践的思想准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传统武术也不例外,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下面我们试从《孙子兵法》“奇正”思想的角度,来谈一谈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杂技艺术要肩负起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对于杂技创作而言,需要更高级的表达形式、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新时代中国美学思想。对杂技创作而言,杂技因其"杂"而难以用明确的行业艺术标准去规范它的创作。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杂技长于展现"技艺精湛"和"制作精良","思想精深"始终是其创作短板。杂技艺术需要对杂技语汇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相似文献   

5.
王慧君 《精武》2009,(3):26-26
父亲生前被誉为“从武半个多世纪的武艺精深的老武术家”。不经意间,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作为继承了父亲武术衣钵的嫡传弟子和一名大学教师。我肩负着弘扬祖国武术文化的神圣使命,责任感使我无论春夏秋冬,都要在晨光熹微中的松花江畔教习太极拳术。每当想起父亲那深邃、关切的眼神.就仿佛父亲还在身边,我便更加豪情满怀。斗志昂扬。  相似文献   

6.
傅山武功考     
傅山作为我国明末清初时期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因其渊源的家学和个人的博闻强识,成为一名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等的集大成者.四百年来,他的名声和学识被后人所称颂.傅山还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对傅山的武功高强进行考证.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他的个人经历,随着社会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明末时期,他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并为明王朝的中兴努力奋斗;在明清王朝更替时期,他站在反对民族压迫的立场上,举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敢于抗命,坚持名族气节;他的后半生,是在清王朝统治下度过的,在这个时期,全力认真地研究武术学问,同时深钻精研道家养功法.《傅拳图》的流传,是傅山拳法代代相承的重要依据.也许正是《傅拳谱》得以保存,才让傅山拳法的传承保留了生机,也让当代人窥得傅山武术的真实面貌和精深理论.  相似文献   

7.
傅仁东 《精武》2010,(5):4-6
内功为功夫之本。只有真正注重修炼内功的内家拳传习者,功夫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奋进,并由量变达到质变,即所谓的"变化气质"。各有灵苗各自探,沈阳武术名家傅仁东先生对内功的研究与修炼,完全不靠孤本秘笈和一鳞半爪的道听途说,而是从内外兼修的实践中找突破口,这才显出他发覆传统武术的本领。前人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认为傅先生内功说的魅力,可以说就在一个形而上的"道"字上。因为武术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当一个武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道"这个层次,为尚武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述,他便是在真正意义上推进了我们的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8.
谢永广 《武当》2013,(4):34-36
王芗斋是一代武学巨人,身处中国社会和武术发展的特殊历史转型时期,他的武术体系和武学思想的形成,是与中国武术发展进程,和他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对王芗斋武学思想的研究,从侧面也能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武术家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解读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及其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本真存在。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卢艳彬 《精武》2010,(5):30-33
八卦掌博大而精深,玄妙而神奇。得其一二者,便可登堂入室。但练其功难,得其功亦更难,难于上青天。有人穷毕生之精力研习,仍在门外徘徊。究其根源,乃不谙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之练功大法也。  相似文献   

10.
文治禄 《武当》2013,(2):22-22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冯先生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入室弟子,深得两位先师之真传,他在其武功练达化境之后,遂将心意六合拳内功之精髓和陈式太极缠丝内功有机地融为一拳,使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诠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认为:"武不尽势"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形态的多样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整体性描绘;"势无穷意"是从中国武术表象到意境的超越性层面对中国武术"博大"进行的准确性论述;"意在体悟"是从中国武术思维范式的实践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深入性表述;"悟贵恒坚"是从中国武术体认过程的持久性层面对中国武术"精深"进行的全息性论断.  相似文献   

12.
杨博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武术家。对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古为今用,同时,也将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尤其是杨博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他创编的拳法十八势,更有待后人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史美雄 《武当》2010,(12):8-9
以下歌诀节录自倪清和先生著作《内家拳拳法篇》中一小部分,现时坊间有关内家拳法之著作不多,资料详尽又能保全原貌者,倪先生的著作甚佳,因其资料以浙东嫡传——温州派为依归,与其他武术家以松溪派内家拳之论述不尽相同,希望能带给爱好研习太极拳的朋友多一份资料作比对。  相似文献   

14.
马振武与十八罗汉拳赵炳南马振武是宁夏著名的回族武术家,老艺人。在旧社会他走南闯北卖艺谋生以武会友饱经人间沧桑。丰富的人生阅历铸就了一个老艺人、老武术家坚韧不拔,开朗乐天的气质和性格。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八罗汉拳是马振武青少年时学得的佛门武功绝技...  相似文献   

15.
幕容梓 《新体育》2010,(7):70-71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中国人被嘲讽为东亚病夫。俄国大力士更是经常在中国各地巡演.挑战各地武术家,炫耀自己的强大。杰力柴夫便是其中一位.他可以轻易地将一根钢筋缠绕在自己的胳膊上。凭借着超强的力量,他一度在中国横行.但他在哈尔滨却被武术家吉万山击伤,一个月后突然死亡。  相似文献   

16.
怀念贺老总     
贺龙元帅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而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他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为人的忠诚与豪爽、工作的胆略与魄力更为人们所折服。时逢贺老总诞辰一百周年,为缅怀他的功绩和精神,更好地继承他的未竟事业,我们特意走访了《贺龙传》、《共和国体育元勋》的撰稿人之一、《元帅之后有猛将》的作者王鼎华先生(原国家体委党组秘书,现任国家体委政法司司长)。 “新中国体育的创建与发展与贺老总的名字是分不开的。”王鼎华先生满怀深情地说。 “建国初期,我国体育一穷二白,没有一处象样的体育设施和建筑,没有一支健全的体育队伍,更没有一所体育学院,1952年8月,团中央向中共中央建议在政务院下设立一个与各部、委  相似文献   

17.
李英昂 《精武》2008,(8):18-20
李英昂先生是香港著名武术家,在武学研究与实战方面都颇有建树(在互联网视频上有一个信息共享的空间,可以领略到他的风采).据我所知,李先生习武以来所著的武术书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惊讶,此《二十四连环腿法》在其作品中显得格外醴目——他找到了武术家自己的方法论,所以其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拳术方面的鲜明个人化以及攻防技术的独到,更重要的在于他对实战理论的发现与“把玩”。这种发现与“把玩”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知”的积累,也体现在以亲身尝试“行”的态度去验证。供职《精武》以来,一直以能为读者朋友推荐一些有足够魅力的文章,吸引大家审视并获得视觉的快感与满足为快乐。几经筛选,希望这篇堪称一流的作品能激起读者的联想和喜欢。  相似文献   

18.
吴宪民 《精武》2008,(3):36-37
通过短暂的电话采访,总体感觉韩宝轩这个人确实有思想、有能力;对通背拳有着巨大的信心,一如张方先生所说的那样:“韩宝轩是辽宁武术界最具潜力的武术家,只有他可改造和推进通背拳向前发展,他是努力复兴通背拳的唯一希望!”这些年,在韩宝轩的内心深处,一直以通背先贤来激励自己,他不断内省,  相似文献   

19.
梁国爱 《精武》2004,(12):50-51
梁学香,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武术家,对于螳螂拳的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因时间久远,他的轶事难免有一些误传。作为他的第四代世孙,笔者现将太祖轶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被欺负出来的武术家 据老辈人讲,太祖身材较矮,在家种地时,常无端遭受邻居欺负。一气之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精深博大,源远流长。杂技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奇葩,一颗明珠,是中牛传统表演艺术之一,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中陶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弥足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