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人所称道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且看描写华老栓买药的一段 :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 ?怎的不拿 ?”老栓还踌躇着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此处接连使用了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贴切地刻划了刽子手康大叔残忍、贪婪的性格 ,其形象生动之处自不必说 ,其中“捏一捏”的描写更有深刻意味 ,值得细细品味。为何要捏一捏 ,是否只…  相似文献   

2.
文艺作品特别是小说,要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刻划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在这些方面用笔娴熟,特别是在行动描写中他善于用人物手的动作的特征来刻划人物形象,确实比他人高出一筹.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手应该像脸一样富有表情.”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就是注重通过精心描写人物手的动作以及手的特征及其心理活动的,虽然他着墨不多,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用手的动作刻划人物形象手的动作是人物动作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人物手的动作特征的描写,就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鲁迅最善于通过人物手的动作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①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屋里去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总让我想到木刻。虽是一字一词的咀嚼,也能感到刀锋的犀利。 且看《药》中的华大妈。华老栓天没亮起身去买“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这一个“掏”字,真是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要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词句去敷衍了事。”不少文章中关于“取钱”动作的若干片断的描写就是如此。作者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观照了人生交易场上的种种情态,选用精当的动词,逼真而传神地展示特定社会条件下人情世态的多姿多彩。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相似文献   

5.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叙文中,成功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使读者留下长久的回味。《挥手之间》一文中毛主席的伟大而艰巨的挥手已成为动作描写的经典。《背影》一文中“父亲”饱含爱意的攀爬动作曾让多少读者感动得流泪。那么如何描写好动作呢?下面我主要以“小丫上台领奖”为例,谈谈动作描写的要领。  相似文献   

6.
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举手投足、跑跳坐卧等行动的具体描绘。人物的个性、思想都会在特有的动作中表现出来。我们学会描写人物的动作,就能给人以动态感,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描写人物动作应当注意什么呢?一、要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不能空洞、抽象、笼统。《凡卡》一课描写他给爷爷写信时的动作就非常具体:“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这里的想、蘸、写、抓、添等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写心理活动,常常喜欢用“我想”、“他想”为起始语,似乎非得出现个“想”字才是写心理活动。其实,这是一种很幼稚的笔法。要知道,即使是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也不一定要用“想”字,何况,除了直接描写心理,还可以间接描写,即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揭示内心。比如,我们常常用“怒目而视”来表现内心的愤慨或敢怒不敢言,用“翻白眼”来表现对某人的蔑视和不屑一顾。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描写两个人吵架。注意:除了对话,还要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即人物内心的活动。学习用动作、神态来表现心理活动@榕子…  相似文献   

8.
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  相似文献   

9.
《口技》一文,仅仅三百余字,却把口技的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们不仅赞叹作者林嗣环对口技声响的言简意赅的正面叙述与描写,更折服那体态语的精妙运用。作者从听众反应的角度,以体态语为表达手段,对口技的艺术做了有力的烘托,使其锦上添花,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一、表情动作,相辅相成。在体态语中,表情动作是两个主要方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性。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佳”构。一、抓“奇”字“异”词要抓住作者所运用的与众不同的字词,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飞夺泸定桥》中有这么一句:“守城的两个团……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作者这里没有用“冲”、“爬”、“走”等字词,而用了一个“飞”字,确是神妙!联系上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泸定桥之“险”,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红军战士之“勇”,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红军战斗精神的歌颂!再比如《荷花》一文里面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就比“长”“生”“挺”等的字词更能表达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赞美。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抓这些“奇”字“异”词来进行比较、品味,读出词语背后包含着的情感。二、抓“妙”语“绝”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一些句、段是作者精心打磨的,它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辉,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抓住它,就能从...  相似文献   

11.
邱成立 《教育艺术》2002,(10):53-55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抒情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三大表现手法 ,叙述和描写又是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老师们比较偏重于叙述方法的指导 ,对描写 ,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关注不够 ,导致学生的作文看起来语句很流畅 ,条理很清晰 ,可总是给人一种干巴、乏味的感觉。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人物语言 ,使小作者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除了指导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外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我经常…  相似文献   

12.
《方山子传》是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的名篇.本课从“人物之异”入手,从“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三方面着重分析和挖掘方山子的外在形象特点及内在的个性内蕴.作者表现传主之“异”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些诸如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奇”笔,使方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学生对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分析作者“传人见己”的写作意图.本课的最后对方山子的精神内涵作一适度的拓展,从而让学生能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参考答案     
《教学随笔》2016,(1):53-53
1.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2.①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②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相似文献   

14.
正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多。如何让形形色色的人在文中活起来,使读者读文如见其人?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最基本方法。一、精雕心行言色,给人绘"形"为文添"彩"根据文章内容表达需要,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既能使人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清晰起来,又能使文章内容变得丰满。1、外貌描写。对人物外貌描写最顾忌眉毛鼻子一起抓,如"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两个像3字的耳朵,一张  相似文献   

15.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 ,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 ,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 ,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 ?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 ,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 ,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 ,以达形神兼备之效。下面就是一篇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步态描写片断 :“口当口当 !口当口当 !……”下课铃终于响了。…  相似文献   

16.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笔墨描写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个方面,把自己的性格志趣、精神风貌形象地勾画了出来。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最大的优点是用了九个带不”的否定句。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一语道破。一个“不”字,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辟而笔调诙谐,不愧为传神之笔。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相似文献   

17.
《药》是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在华老栓为儿子小栓买药的情节里有关于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卖人血馒头的描写。作者连用摊、撮、嚷、抢、扯、裹、塞、抓、捏、哼等动词,描绘出一系列带有性格痕迹的个性化动作。颇为传神到位地刻画出一个凶恶、残忍、蛮横、贪婪的人物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那个“浑身黑色的人”是谁呢?我查阅了很多权威人士编著的书籍及有关资料,大家众口一词均认为是康大叔。教师用书上写到“作者用一连贯的动词表现了康大叔的凶狠、贪婪的性格”。(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鸟中诸葛     
这是一篇帮助读者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树立其“鸟中诸葛”的“可爱”形象的科普文章。作者用来说明乌鸦是“鸟中诸葛”的材料很多,但文章不仅不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而多种照应严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一是题文照应。分说部分虽然没有出现题中的“诸葛”两字,但处处注意体现这两个字的内涵。说“聪明机灵”固然使我们想到诸葛,说“注重感情”,说乌鸦忠于主人,更使我们想到诸葛亮所写《出师表》中的那份催人泪下的情;说“工于计谋”,读者立即联想到“借东风”“设空城”的诸葛亮。可见分说部分的内涵处处注意紧扣题目。二是前后照应。文章用“空投”这一拟人动词描写乌鸦从空中向狼投羊粪的动作,十分有趣。接着说明其目的时,又用了“报信”和“导航”这两个动词与“空投”照应,使之构成呼应连贯又充满人情味的动作群。三是首尾照应。开篇说有人厌恶乌鸦,“视其为不祥之物”,要为其“正名”,结尾说明乌鸦的生理功能,揭示乌鸦承担恶名的原因,首果尾因,遥相呼应,结构圆合。  相似文献   

19.
[课例简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向先生提问的事.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的语言、动作、神态, 并用同学的表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用先生的态度变化作烘托,使其勤奋好学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贯穿本文始终的一条主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把握住情知结合点——“不懂就要问”,突出这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20.
对人物正面的脸相、表情、身姿、装束、动作作精细描绘,是文学艺术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常见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清晰、性格鲜明、个性突出,使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你面前。然而,还有一种突破常规的笔法,那就是通过人物背部的描写来塑造形象,传递思想感情。这种“如遥远而非逼视”(钱钟书《管椎篇》)的取象方法是一种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传神写照的艺术,它可以加强形象的魅惑力、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