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11月,北京迎来了一场重量级的“智力风暴”,包括七位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四位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国际学术名流齐聚京城,11位科学大师走进普通市民和青年学子中间,为北京带来了一场思想和学术的盛宴。  相似文献   

2.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莫基人和创建者,是蜚声海内外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大师.潘懋元教授坎坷曲折、富有传奇的一生,对于全面研究潘懋元教育思想,全面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潘懋元教授的一生,可谓是一位世纪学术大师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止于至善的奋斗、革命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见到不少朋友的孩子,问起他们未来的志向,有的说挣大钱当老板.有的说做领导当大官,有的说学超女去唱歌,有的说学刘谦变魔术……  相似文献   

4.
张凯 《小学自然教学》2008,(11):M0002-M0002
我自从1994年任教以来,辗转换了五个学科,直到2002年被安排去教自然(科学)课,不想从此痴迷于她.乐得为她奉献和付出。  相似文献   

5.
张凯 《科学课》2008,(11):M0002-M0002
我自从1994年任教以来,辗转换了五个学科,直到2002年被安排去教自然(科学)课,不想从此痴迷于她.乐得为她奉献和付出。  相似文献   

6.
模拟演练 7月11日的北大校园与平日没什么不同。但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天,“未名四老”之一、98岁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却悄悄地与燕园永别了。  相似文献   

7.
国际学术大师在指引拔尖学生成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过程中,如何建立以图灵奖得主为核心的国际合作教育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培养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和汇聚一流师资方面的重要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术大师是天赋与汗水的共生体。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乃学术大师的共性,也是他们最根本的精神与文化特质。学术大师的降世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大体是平衡的,但也有不平衡现象。学术大师代表民族的高雅文化与文化水准,学术明星则体现文化的普及深度与广度。若世无学术大师,则社会之文化必低俗;世无学术明星,则社会文化生活沉寂。世人期待学术明星不只为自己准确定位,而且期待他们各自提升品位,希望他们在人品上与学术大师并肩辉煌。  相似文献   

9.
人生科学是一门面向现代人生,侧重于揭示个体人生历程中一系列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新兴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启迪人生、指导人生、开发人生的深远意义.本文对人生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特点、功能,以及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均作了自己的阐析.  相似文献   

10.
言说人生     
学术是有使命的,每一个从事学科基础研究的人都是在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不出大师,实际上就是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 ——复旦校长 杨玉良  相似文献   

11.
在记者的印象里,被称为大师的人物多是中年男性.而佐秉珊.一位美丽而气质不凡的年轻女士.却得到如此不同凡响的赞誉与头衔华人第一心灵激发导师.亚洲著名成功学大师.A+成功训练系统设计师.企业提升效率的专家、销售领域实战指导教练.教练型领导力的实践家……  相似文献   

12.
对南宋书院大师的研究,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书院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系统的对南宋书院大师学术精神的研究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时间:某年某月某一天 地点:《星光大道》访谈节目演播室 出场人物:毕福建、成龙 (开场音乐响起,毕福建微笑着走进演播室) 毕福建:大家好。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请到了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下面我们看大屏幕,并用掌声请他上场!  相似文献   

14.
人对幸福的追求需要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来于人对自我发展本身的自觉,来自人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目标清醒的自我意识,来自人对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冲动与觉悟。只有当人对世界的探索及自身的发展具有理性自觉的时候,才会产生强大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动力,才会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贯穿在人类认识、协调、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活动过程中的精神实质,它们唤起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和需求,激发起人追求幸福的动机和动力,支配和支撑着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泰斗一级的学术大师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大学非常重视"大师"的培养。为了培养优秀的"大师",除提供研究条件以外,还给以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的重奖,这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成了培养大师的基本路径。培养少数个体大师并不难,难的是个体大师背后缺少团队大师的支撑,以及团队大师背后的制度体系及其文化与精神,这些才是制约中国大学难以产生大师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单秀梅 《广西教育》2006,(1A):35-37
“把职业当成事业去完成,把事业作为专业去研究,将专业作为科学去探索,沿着科学朝着艺术去追求。”特级教师赵景瑞老师的这句座右铭曾给予我太多的震撼,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者”的内涵。今天,在美丽的绿城南宁,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赵老师一节作文训练课《发短信息》;这充满诗意的课堂,不禁令我感叹:无痕,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大师难以产生的制约因素颇多,而传统文化、学术环境、相关制度的负面影响堪称"罪魁祸首"."枪打出头鸟"、"学而优则仕"、"师道尊严"、"关系文化"等传统文化观念;学术自由环境缺乏、百家争鸣氛围不够、科研经费不足等学术环境;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严重地束缚着人的发展,影响了学者的研究兴趣、限制了学者的研究视域、妨碍了学者研究务件的改善、制约了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发挥、挫伤了学者的研究积极性,最终导致我国大师难以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吴德炎1936年出生在苏州一个教书世家,从父亲到曾祖父三代都是教书先生。没想到身为教师的父亲对吴德炎的教育并不上心,几乎完全放手不管。吴德炎从小贪玩,但爱好想象,喜欢画画。说起来,他小学时成绩一般。但在进入著名的苏州中学后,终于有一天眼前豁然开朗,对学习分外热爱,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