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芸 《教育导刊》2006,(3):44-45
哲人启发我们:“如果要知道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莺的树下;要想闻到夜来香的芬芳,夜晚得走到有花的庭院中……”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又该如何读懂孩子呢?别用成熟的眼光看孩子人们常把孩子比喻成一本有趣的书,这本书中有着许多成人不了解、不在意的故事,这些故事折射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各种美丽色彩。若你用成熟的眼光看孩子,只会看到天真幼稚;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缺点,恐怕很难理解童心的纯真。一块奇特的石头,一张用过的糖纸,一根废弃的小木棍都能让孩子们浮想联翩。看着这些“宝贝”,孩子们往往…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教育要想取得成效,首先要走近儿童。所谓的走近,即了解儿童,和儿童打成一片,成为儿童的一员。要成为儿童的一员,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们必须蹲下。蹲下来再看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儿童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遇到课堂上儿童学乌龟爬,也不会斥之为“调皮”、“不守纪律”,因为他们是孩子。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我们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教…  相似文献   

3.
亲子趣事     
孩子顽皮淘气,让很多父母头痛不已,孩子的童真、固执,更让长辈哭笑不得。童年时,亲子之间总会出现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会成为父母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机灵的孩子们也早已用他们黠慧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父母,而且看起来还很有趣呢。不信,请看下面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年级:五年级作品分析:《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这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童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全书以怀旧为基调,语言清新优美,叙述舒缓,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学生分析:这本书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但故事并不曲折,五年级的孩子初读时可能不会太感兴趣,因此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入境"。当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命运与生活时,他们又会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应看过这样一本书,它用一个个最浅显的故事告诉你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它认为的幸福,就是王子与公主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它所赞扬的是劳动人民追求理想的有毅力、不怕牺牲的精神,它鼓励那些相貌平平的孩子,说丑小鸭总有变成天鹅的一天,人要他们追求光明,奔向自由……这些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6.
正乡下孩子青铜与城里孩子葵花本来并不认识,可是,上天安排他们做了兄妹。这是《青铜葵花》的巧妙构思。《青铜葵花》这本书中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奶奶都病倒了还想着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青铜一家虽然一贫如洗,但是他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葵花上学……每一个故事自成一体,又紧紧相联。青铜为了葵花,逮野鸭煨汤,遭嘎鱼家诬陷;青铜在芦荡中与妹妹走失,  相似文献   

7.
《父母必读》2008,(2):28-37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小孩用乐观的眼光看待所有大人,大人用悲观的眼光看待所有孩子。小孩看大人的世界是用"心"去看,大人看小孩的世界只用"眼睛"。小孩喜欢神话、童话、鬼话、笑话,更喜欢不听话。大人用尽方法想把小孩拉到他们的世界,小孩却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小孩想哭就哭,该笑就笑,要叫就叫,这是他们和大人最不相同之处。大人每天多认识一些别人,小孩每天多认识一些自己。——朱德庸  相似文献   

8.
李慧艳 《山东教育》2014,(10):14-14
提起教一年级学生,许多老师都发愁,尤其新生入校的头两个月,简直是令人头疼。我做一年级班主任多年,一些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适时的奖励 教师要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突出,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特点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他们吸引到学习上。  相似文献   

9.
雅倩 《大学生》2014,(23):62-63
<正>走过孩提时代,你有多久没有读过童话书了?其实,无论什么年纪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阅读童话的纯真之心。当然,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因为,在这些充满幻想的世界中除了有温暖善良的故事,也有恐怖的阴险狡诈。在经历过人生甘苦之后,阅读这些文字才会拥有更真实的体验。正如,下面要谈到的两本书。  相似文献   

10.
<正>作家王安忆在选编《给孩子的故事》一书中,选择了不少表现"苦难"和"残酷"的故事,她希望这些故事能"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们在故事里成长。有不少教育家并不同意王安忆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多感受世界的温存,少让他们接触残酷的事情。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种说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一套很特别的故事书。4本书共有34个别具一格的童年故事,分别代表了我们国家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域特色。北京的胡同,景德镇的陶瓷……地理知识、美食文化、方言特色等,都被巧妙融合在了故事里,具有浓浓的中国气质,也让这些都不太长的故事各有风味,打动人心。书名:“中国的孩子”系列——《胡同里的春节》《夏日侗歌》《纸上中秋》《澳门的雪》作者:冯云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相似文献   

12.
雪融化了是什么?——雪融化了是春天。或许很多老师对这句话都有很深的印象和认识。但,每当我重新审视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思想萌发。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往往是这些故事引发了我的教育随想,不妨让我们用故事传播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孩子也是一本书,年轻的父母们既是这本书的辛劳编辑,也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要写好爸爸妈妈那本书,首先就必须读懂孩子这本书。善于从孩子这本书中,看到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正像农民知道庄稼该何时施肥、浇水、除虫一样。  相似文献   

14.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5.
两次迁移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两语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20.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