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刘志  胡正文 《东南传播》2021,(11):29-32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社会政治形态,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介入到社会和政治事务,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形态重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合台湾"九合一"选举及"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情,发现台湾青年作为近年台湾社会运动和政治选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其媒介接触行为与政治认知、资讯获取与行动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对台湾政局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致中夫妇请求认罪协商,吴淑珍部分认罪,企业家接连倒下,陈水扁已陷入无可辩解的余地在台北看守所内,编号2185的台湾前"总统"陈水扁仍在发奋著书。他狱中撰写的《台湾的十字架》,出版以来销路还不错,似乎给了他相当大鼓励。2月12日,陈水扁办公室对外表示,将举办该书的读后心得征文活动,10名优胜者的奖励是:可以到看守所探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选举政治中,政治说服对选情的影响甚大。政治说服离不开媒体的助推。在政治大选中,媒体扮演了一种政治行动者的角色。本文从政治传播角度,考察这次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三大主角,尤其是"双英"的政治传播表现,探寻决定这次"大选"走向的政治传播因素。这次台湾"大选"的走向由多种变量决定,其中政治传播的权重非常之大,马英九能够成功胜选,离不开其成功的文宣策略以及技高一筹的政治说服能力。  相似文献   

5.
平息已久的"孙立人案"在台湾又掀起短暂的旋风,新闻热闹了几天.今年1月18日,台湾"监察院"公布孙立人事件的调查报告,指1955年孙立人和他的手下郭廷亮都无"谋叛"的具体证据,当年的指控本质上为政治迫害,因此为孙立人等人正式平反,并将全案送"人权保障委员会"研议相关补偿事宜.  相似文献   

6.
从《全民大闷锅》看台湾综艺节目中的政治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台湾传媒行业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政治与传媒之间的相互渗透愈发深入,呈现出一种"政治媒体化与媒体政治化"的趋势,即便是属于娱乐范畴的台湾综艺节目,也透出越来越多的政治元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陆经济崛起、台湾政治生态发生微妙的变化,岛内以"三中一青"为代表的区域、阶层、世代,成了利益诉求主体和民意主流。而2014年以来的"反服贸"运动、"九合一"选举,又使台湾舆论场发生裂变,既有的传播路径已不适用。在这一时空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把大陆现况以及两岸关系走向准确地、通畅地传达给"三中一青",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课题。本文认为,要影响当下台湾社会这一特定群体,重要的是要改变观察的视角和研究的切入点。为此,本文尝试从台湾舆论场入手,立足基层,拉近视距,采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分析台湾"三中一青"的群体特征及受众心理,探索对"三中一青"的传播新路径,并提出构建对台传播新话语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没有因为讽刺政治而惹上麻烦的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想不到,当他接近了政治,试图用单纯的艺术创作"正面表达"的时候,却陷入了选举操弄的漩涡。"弊案""攀附权贵",面对排山倒海的责难,他的辩驳没有人听,没有人信"有时候我真不懂,在台湾做政治干吗读那么多书?每天去都是讲没知识的话。伦理、民主、自由,政治、媒体、下水道,这两句话对我来说,完全对称……一个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央视"海峡两岸"节目和其他一些省市电视台,通过卫星连线的方式,邀请身在台北演播室的台湾"名嘴"以时事评论员名义,对时下台湾的政治、社会现象加以分析,帮助大陆观众更好地了解台湾的现状,受到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0.
港澳台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对台湾有着"示范"作用。台湾媒体对港澳动向的关注,特别是对"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的关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台湾舆论对"一国两制"制度的认知和判断。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方法探究台湾《中国时报》的港澳报道,解读台湾媒体如何看待"一国两制"政策、如何看待"一国两制"对香港和澳门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并讨论媒体内容所反映出的台湾公众对"一国两制"政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吕传彬 《档案天地》2013,(7):29-32,39
20世纪70年代伊始,来自美洲大陆的政治"冷空气",在台湾上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寒流",台湾像是进入了"严冬"。1970年4月24日,纽约布拉萨大酒店门前台独分子的一声枪响,更使这"严冬"寒上加霜。从此,台湾退出联合国,台湾"外交部"一时被讽为"绝交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台湾各大电视台对2005年连战祖国大陆"和平之旅"的报道,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低级、猎奇、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13.
吉路 《北京档案》2004,(2):51-51
六张犁的馒头2003年秋冬,我随“两岸生命教育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赴台湾交流。在离开宝岛的前一天,作家蓝博洲和他的朋友李文吉,陪同我到马场町公园、六张犁公墓,凭吊50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在50年代的白色恐怖统治中,遭到台湾当局反共扑杀的人无以数计。美国耶鲁大学有学者统计  相似文献   

14.
华文辉 《出版参考》2014,(10):24-25
正最近,台湾当局的立法机构正在审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笔者注意到,台湾、香港媒体的相关报道反映出台湾出版发行界人士和媒体对两岸签署服贸协议的一些看法。据香港《中评社》台北3月17日报道,台湾出版商业同业公会全联会、台湾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杨克齐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2013年6月21日两岸服贸协议签订后,他以前的老长官、前"国策顾问"郝明义公开反对,当时他不清楚到底协议内容是什么,于是很认真地去研究,才发现服贸协议根本不包括出版业;郝明义反对的理由其实就是指政治敏感,  相似文献   

15.
徐键 《新闻爱好者》2011,(23):49-50
研究台湾政治广告,不能止步于表象的跟踪记录,更重要的是能够洞察其深层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观台湾政治广告近年之表现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概括:宏观上"借鉴商业广告策略";微观上"诉求趋向感性化",以下就上述两方面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伤痛记忆保存的创伤纪念馆,通过创伤的展示,将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的记忆与情感凝聚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受难者的历史不被遗忘,同时也使每个观众了解到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思考面对未来的态度。因此,文章便以东亚社会内各慰安妇纪念馆为例,包括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台湾"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韩国战争与女性人权博物馆,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等,来讨论如何进行创伤的叙事,同时创伤纪念馆应如何建构集体记忆,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台湾"生番"朝觐是清廷与台湾原住民在王朝仪轨层面上互动的突出例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事,在随后的筹办善后事宜中,陕甘总督福康安上奏朝廷,提议在平定事件中出力可嘉的台湾"生番""照四川屯练土司之例",进京朝觐。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和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台湾"生番"先后两次赴北京和避暑山庄朝觐,并为乾隆皇帝贺八旬万寿。这两次朝觐是清朝皇帝与台湾原住民的直面接触,是清廷理番事务的特殊体现,具有巩固海疆一统的政治涵义。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乾隆朝台湾"生番"朝觐档案,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研究台湾自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海峡两岸政治关系与民间交流现状着手,通过数据采样、统计、比对,分析台湾代表性媒体的传播行为与台湾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台湾广播听众需求调查,从舆论导向、议程设置、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等向度,提出大陆对台广播在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和台湾社会新舆情下,加强对台宣传与舆论引导的四种策略、方法:1.加强舆论引导,"反独促统";2.重点锁定"三中一青"目标受众;3.节目突出"新闻资讯+中华文化"双核心;4.深化两岸广播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进了传播地理学的分析,认为"旅行文化"是台湾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长期的政治分治两岸之间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两岸之间传播互动的不同层面,描绘出五十余年里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状貌.并且指出,传播地理的拓展和改善仍然取决于政治的进一步和解、技术的更大进步以及两岸媒介人士互相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