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社会教育”引入我国以来,其目的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民国时期作新民、改造社会与救亡图存三位一体;建国初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时期培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新时代培养信息社会友好生活的数字公民。历史回顾下,社会教育目的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过渡;从“现实依赖”向“未来开放”转向;从“教育阐释”向“社会形塑”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教育目的应努力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创新私人定制,拓展“学会学习”的内涵;转换教育观念,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凸显教育特色,彰显“自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和制约作用。目前我国实施社会教育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和长远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应在把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改变教育观念,从教育活动设计的情境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和实施途径的多元化等方面,自觉突破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4.
继续教育是为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继续教育,接受继续教育者能够适应生活、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但是在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对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如何让弱势群体改变自身的地位,需要继续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一、回归社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的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为:一是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形成了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基本格局,企业或事业单位对所属人员不仅管工作,而且包揽了几乎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个人是隶属于单位的“单位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制,一方面原来的企事业单位经过改革,只承担与工作相关的职能,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新的重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当今教师要关注并掌握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8.
开展社区教育,扶助弱势群体,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着眼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问题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形势下,对社区教育中如何扶助弱势群体进行了探讨,指出要立足社区,从文化、机制、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社会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一支,有着教育活动的一般特征,遵从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社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社会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社会教育就会显示出它的无比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社会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从教育观念、校外教育机构、教育人员队伍、社区活动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而言,道德教育既是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战胜自我、正视困难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道德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发现优势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个性化原则。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激发抗逆力教育、激发责任感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fines and classifies vulnerable groups,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for the librar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and then discusses specific measures taken by the library to fulfill it.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现阶段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立法状况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以来,理论界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也相对多起来,同时,随着一些问题的日趋严重,如失业人群的经济窘困问题,进城农民工权益屡遭侵害问题,贫困农民的生活无保障问题等,对他们的社会保障也逐渐引起我国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视。但现阶段有关弱势群体的立法及保障项目具体操作存在一些杂乱,另外,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也十分有限。因此,笔者尝试对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做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并就这部分人群从社会保障立法的角度探讨如何予以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以维护国民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远离社会政治中心,游离在政策制定的边缘地带,不断弱化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政治参与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因而出现了通过体制之外的途径谋求自身诉求的实现,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成为了其快速实现目的的路径选择,不同的类型的非制度化参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弱势群体利益追求,但是对于目前本身政治参与并非完善的中国民主化进程来看,其消极作用不可小觑,如何把握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现状、成因、动机对于实现政治参与制度化发展转型,加快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人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因果关系,只要通过教育或法令的形式来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就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摆脱职业教育目前发展的困境,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是怀疑的,需要探讨几个问题。首先,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是否正确,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其次是能不能更改,再次是即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就一定能够改善吗?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作者认为,不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前者的错误在于把一系列的偶然的联系当作了必然的因果。  相似文献   

16.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而为弱势群体提供远程教育援助则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在实践层面,我国已经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提供远程教育援助,全国农广校也在为广大农民提供远程教育援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电大也开展了残疾人的远程教育援助工作.然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弱势群体远程教育援助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远程教育权利和机会,在技术手段上还应混合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17.
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新生出大量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中非均衡发展阶段的伴生物,因此,承受了更多的改革代价。我们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包括非赢利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社会支持与保护体系,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目标大而空,内容上偏重认知方面的学习,方法上重说教轻体验,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社会领域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为了改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需明确并强化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价值,拓展内容,改进方法,并注重发挥教师和环境的影响。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实施过程要做到三个共同,即共同作用、共同参与、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is both a matter of policy orientation and a practical educational issue. At present, people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unbalanced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ts causes, and issues regarding its administration. Various modes of production, policy choic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have been the practical, historical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school sele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school selection, the strength of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capital is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and it has increasingly negative effects: circumventing the policy of going to school near home, aggrava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amilies because of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therefore damaging the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On this account, we present a constructive proposal for government policy to reduce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by means of reasonable policy choic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th prerequisit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school resource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government reduces the role that family and social capital play in school selection and constructs a benign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herein school social capital works to placate social issues arous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of families and schools in school selec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Beijing Shifan Daxue Xuebao (Shehui Kexue Ba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8, (2): 24–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