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个老笑话:有人给大诗人杜甫的庙送来了“杜十姨”的匾额,原来是他听人说:“杭州有座杜拾遗庙。”他以为庙中供奉的是晋代诗人刘伶贤妻杜十姨,闹出一幕笑剧。这种只闻音同、不察意异的笔杆子仍时有所见。请看下例: 将“蔡廷锴”误为“蔡廷楷”(8月21日《新知识报》三版《毛泽东与哪些著名民主人士通过信》),将“武伯纶”误为“武伯伦” (8月25日西安晚报一版《“八办”成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界关于“卖点新闻”的话题被越来越多地谈论和涉及,各类新闻媒体为争夺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卖点新闻”,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混乱状况。尽管新闻管理部门一再告诫传媒不要一味追求“卖点新闻”,但对于有关“卖点新闻”的诸多方面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界定,新闻研究领域对此也缺乏系统的论述,那么,什么是“卖点新闻”?“卖点新闻”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区分好坏“卖点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卖点新闻”对媒体格局的影响如何?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标题新闻”是何时兴起的,我没有注意到.现在许多报纸都刊登“标题新闻”,才引起了我的疑问:“标题新闻”是新闻吗?或者问:什么样的标题才能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实用新闻”?“实用新闻”与服务性新闻有何区别?“实用新闻”与广告的异同之处有哪些?怎样防止“实用新闻”的寻租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对于指导新闻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咱们的新闻讲究一个“指导性”,那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新闻”也就成了传媒的“拳头产品”。翻开报纸,“启示”、“分析”、“做法”之类的“经验新闻”扑面而来,广播、电视也不甘示弱,寥寥无几的几条新闻多数也是在向受众“释疑解惑”,介绍“经验”。在“经验新闻”海洋中浸泡已久,也慢慢悟出了几条“经验”来。“经验新闻”何以如此受记者“青睐”,如此备受编辑“厚爱”呢?积多年之“经验”,窃以为有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省时省力,各部门、单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8.
我见过这样的现象:把过去贮存的稿件或素材,从案头或抽屉里找出来,重新“加工”“打扮”一番后,抛出去派上用场;于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了“不久前”、“最近”等等字眼.这种现象,有人讽喻为“冷藏新闻”。“冷藏新闻”,是有悖于新闻规律的。“新闻”之所以成其为新闻,首要的就是因为它“新”。如果是“陈芝麻烂谷子”,那还叫什么“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呢?“冷藏”毕竟不是“鲜货”,“冻肉”哪有“鲜肉”可口?这道理,其实我们的编辑记者也懂得,只不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具  相似文献   

9.
一次,几个乡镇报道组长聚在一起切磋技艺,最后得出结论,要多用稿,关健是要有新而奇的“点子”。但当他们谈到一位“点子”“特”多的同道时,大家脸上又露出鄙夷之色。缘何?原来那位“同道”常常因“点子”而设新闻,用稿虽不少,落下的名声却不怎么好。要上稿子的确须凭“点子”,但“点子”须从新闻而来:倘若写新闻只不过是找例子填充观点,新闻工作岂不太简单了吗?新闻也变成了一种存在于客观事实之外,只是用事例加以验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1.
搞宣传报道,常常遇到一些使你难以摆脱的应付场面。特别是近年来,“请柬”,“通知”、“相约者”委实不少,往往是身不由己,勉强写稿以应付,故有人对此类报道冠以“应付新闻”。究应如何对待“应付新闻”?一味地为“应付新闻”而奔  相似文献   

12.
张研 《记者摇篮》2006,(7):63-63
说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较,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流畅、口语化、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尤其在播报民生新闻时,“说”更能密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播”为“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播音的一种形式,说新闻符合播音的再创造性,是播新闻的一种突破、一种尝试。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说好呢?笔者仅就广播直播新闻如何变“播”为“说”谈谈一孔之见。一、采用谈话似的表达方式采用谈话式表达方式,首先要寻示对象感。说者不能机械的见字出声,片面追求“近话筒、小音量”的所谓亲切感,而是应心中有人,如同与知心朋友交流一般,避免产生居高临下空谈的…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卖点”新闻?笔者认为用通俗的一句话讲:“卖点”新闻就是读者喜欢看的新闻,是有市场效应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好“点子”能出好新闻。要使这一因果关系成立,有两种概念先要澄清: 一、“点子新闻”区别于“预制新闻”。何谓“点子”?“点子”即办报人在办报实践中理性思维与具体内容的兼备融合,是确保新闻稿件频频产生轰动效应的有效方式,是突出报纸特色的具体设想和策划。“预制新闻”,它是作者先对新闻事实做出假想,并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16.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第五传媒”?它具有何种特征?其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它技术上是否可行? 一、“第五传媒”及其特征 “第五传媒”是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无线寻呼技术等融合嫁接,自成体系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借助于一种新创制的新闻信息终端——笔者管它叫“新闻视听机”,因其有点非驴非马,故笔者又称它作“四不象”——读者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任何一家新闻机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率队乘中巴到商丘市检查工作。当他发现上来七名记者要随他采访时,立即“赶”他们下车:“我们这种检查是工作性的,不是新闻。什么是新闻?我批评你们这种做法才是新闻。新闻单位只围着领导转,领导说什么,你们就报道什么,认为领导就是新闻,这种思想观念要转变。新闻报道要破除‘官本位’。” 林部长所言极是。新闻姓“新”,凡是具有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