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5月的一个下午,北京西郊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召见即将南下江西的干部方志纯.他扳着手指问:“陈正人,你认识吗?”“认识,我们共同在苏联国际党校学习过。”“范式人、杨尚奎呢?”“不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5月,北京西郊香山。毛泽东居双清别墅,他潜心构思新中国蓝图,精心选派开赴全国各地的干部。这天下午,毛泽东召见即将南下江西的干部方志纯(著名烈士方志敏的堂弟),他扳着手指问话:"陈正人,你认识吗?""认识,我们共同在苏联国际党校学习过。""范式人、杨尚奎呢?""不认识。"毛泽东吸了一口烟,突然笑呵呵地说:"那邵大哥,你是很熟悉的了!"  相似文献   

3.
正朋友发来消息说,老同志全荣花过百岁,县里领导已前去祝贺慰问。得此消息,我急忙赶回江西省弋阳县。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县委党史办干部,我没少和她老人家打交道。为发掘地方党史资料,为组织给青少年讲课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没少麻烦她老人家。全老是县里知名离休老干部。早在她11岁那年,被省苏维埃领导同志相中,参加了设在葛源的省工农剧团,成为该剧团最小的演员。这次见面,她老人  相似文献   

4.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可谓是共产党试图在国民党政权系统之外,另起炉灶,重建政权,组织社会的一个崭新尝试.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在当时只有少数几块相对偏远的农村根据地,方志敏所创建和领导的赣东北苏区,包括后来更为广大的闽浙赣苏区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块重要的根据地. 一个新生的政权,势必要面对着千头万绪、纷繁芜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如军事的、生产的、财政的、交通的、邮政的、甚至文体的等,这对那些初次掌握政权的共产党人来说是个前所未有的经验,既是一个实验,更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5.
周重礼  周立军 《海南档案》2004,(2):31-31,27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方针政策,也是克敌致胜的一个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6.
最近,弋阳县档案馆在搬迁过程中,发现一件土地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赣东北苏维埃人民土地委员会土地使用证".该证长27厘米,宽23厘米,毛边纸,石版印刷,毛笔填写,题头为"赣东北苏维埃人民土地委员会土地使用证",该持证人为胡金良,家庭成份工人,全家6口人,系弋阳县六区三乡西川人(注:今为弋阳县中畈乡芳墩村委会西川村民小组,也是吴克华将军的家乡),发证时间为1932年1月,加盖"赣东北苏维埃人民土地委员会"公章和村土地委员印章.  相似文献   

7.
八月的鄱阳湖桀骛不驯而又值得关注。《生活空间》栏目编导王凝、摄像朱永琪一路风尘,来到江南“鱼米之乡”──波阳县,拍摄纪录片《荒山之恋》(关注青年大学生陈札敬、许琳娟立志下乡,承包荒山之后的生存状态)。作为参拍人员之一,我有幸目睹了《荒山之恋》等三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受益匪浅。《生活空间》拍摄周期较长,编导们每次外出,希望除主选题外,再拍上几个选题。作为地方台的同志,我们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在当地收集到五、六个人物情况,其中不乏当地领导的善意安排,朋友的热心推荐。王凝用了整整一天…  相似文献   

8.
最近,弋阳县档案馆在搬迁过程中,发现一件土地革命时期的珍贵物——“东北苏维埃人民土地委员会土地使用证”。  相似文献   

9.
大哥朱军     
艾中 《青年记者》2003,(7):17-18
《艺术人生》是他们共同的家庭,演播室是他家的客厅,一位年近不惑的男子领着一群二三十岁的弟弟妹妹过日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特殊的家庭引起了世人好奇的关注,社会各色人等纷纷登门探访,结果无一例外地被掠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经验。好在主人并不吝啬,他们把这些财富煮成一锅叫“心灵鸡汤”的东西端与众人分享,告诉世人生活有艰辛但也有欢乐。他的名字,叫大哥朱军。——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     
正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时考中了秀才。尔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  相似文献   

11.
纪念邵飘萍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谱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1886年10月11日(光绪十二年丙戍九月十四日)生于金华.祖父加入过太平军,父亲邵桂林是当地私塾的教师.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1902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1905年在该校毕业,返回金华,在金华中学任教.同时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为该报撰写金华通讯,开始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 1912年他再次到杭州,和当时在杭州的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办报,任《汉民日报》  相似文献   

12.
智者邵隆图     
看见与发现不一样。按照隆图的说法,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象时仅仅是看见,没有发现。看见是被动式的印象思维,而发现则是主动式的印象思维。这正是对于九木传盛的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13.
大哥和老幺     
《传媒》2009,(4)
俗语说得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重庆报业市场,最能称得上是兄弟的应该非<重庆晚报>与<重庆晨报>莫属了.二者同属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同属都市类报纸,同为集团下属的二级法人,发行同样由集团发行公司负责,甚至在内容上也有太多同质之处.在集团的统一调控下,这两位"兄弟"当然是"同心"对抗竞争对手的,之前与<重庆商报>打得火热,后又与<重庆时报>顽强抗衡.然而据记者的调查,晨报与晚报的"同心"却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达到"断金"的效果,相反,经过几年的博弈,两位"兄弟"却越来越面临着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不少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到了晚上八点都纷纷收车回家。他们不是急着回去收看让球迷失魂落魄的“世界杯”,而是要陪着同样是“的哥”的陈文海着急上火,四处奔波……的确,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哥》,说的是左邻右舍的你,是楼上楼下的我,是居民杂院的她,是所有平民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身边故事。全剧二十集,从头至尾,没有权力较量,没有金钱交易,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床上功夫。有的只是老陈家,也是百姓们自己家开门关门的烦心事:一家几口下岗了,孩子上学缺钱了,老人生病住院了,两口子不和离婚了,年轻人恋爱…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为新闻人的邵飘萍人格魅力的解析,给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中国新闻界普遍存在向壁虚构、捕风捉影的恶习,甚至生造事实党同伐异。这一弊病,既有政治的原因,有辛亥政论之风对新闻文风的影响,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向现代意义转变时期的必然。而邵飘萍自觉承担了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使命。他认为我国今日尚在幼稚时代之新闻纸.却以新闻材料缺乏及所载消息不确为两种极大祸根。为了激励报社同仁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曾在创建《京报》之初,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然而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邵飘萍的采写艺术难免偏颇,可将其扩展为以下二十个字:耳听八方、贵在无畏、攻心为上、连载成势、善抢独家。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邵飘萍烈士诞辰一百周年和牺性六十周年。笔者怀着对烈士崇敬的心情,访问了烈士的夫人祝文秀女士。她是无锡县前州乡西塘村张巷人。今年已是九十高龄,但她精神矍铄,热情地  相似文献   

18.
邵飘萍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以智取独家新闻而蜚声报界。有一次内阁讨论金佛案,为了获取这一独家新闻,邵飘萍雇一辆小轿车隐于门侧。等到法国公使来到后,他跟  相似文献   

19.
在旧中国的資产阶級报人当中。邵飘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北洋軍閥控制下的北京办报、以“敢言”名于时,为当局所不容,終于被奉系軍閥所杀害。他的被害。赢得了不少人的惋惜和同情。邵飘萍(1885—1926)浙江金华人,原名振青,笔名萍、阿平、清末著名改良派报人杭辛斋的学生。他的一生是和新聞事业相終始的。除了早年作过短时期的中学教員外,从1905年起,他就一直从事新聞工  相似文献   

20.
我过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许多新闻界前辈曾经在多方面给予我帮助,三年前不幸病逝的邵宗汉同志,就是这些前辈中的一位。宗汉同志是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的创始人之一。国新社于1938年由周恩来同志授命创办,团结了许多进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