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的核心在于培养主体性的人。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树立发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赋予现实。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有多种,道德是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1995年11月,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就德育的超越性本质与现实性功能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里刊发部分同志...  相似文献   

4.
教育需要权威。位于道德教育序列顶端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同样需要教师权威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及感召力,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师权威日益消解的今天,应以超越性道德教育和教师权威的内在关联性为基点,消除对教师权威的传统误判,在青少年生活构建与教师权威的对接、超越性道德教育与教师角色魅力权威的对接、超越性道德教育中教师人格魅力的发挥以及教师道德权威的重塑中,找到教师权威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价值观澄清学说,是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最有争议的一种改革尝试。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梅里尔·哈明、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教授悉尼·西蒙和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其中路易斯·拉斯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该学说的创建人,基尔申鲍姆为推动和发展这一学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者后面的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哲学对逻辑经验主义中唯物主义思想的 分析······……袁义江周秀菊(2.1)《福乐智惠》的人生哲理 ············……蔡灿津(3.巧)论爱因斯坦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袁义江廖新良(3.25) 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研究的指 南—评吐尔贡·阿勒玛斯的《维吾 尔人》·········……杨发仁(1.11)略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许玉乾(3.34)试论当代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思想体系 ············……刘…  相似文献   

7.
(作者后面的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哲学对逻辑经验主义中唯物主义思想的 分析······……袁义江周秀菊(2.1)《福乐智惠》的人生哲理 ············……蔡灿津(3.巧)论爱因斯坦的唯物主义思想 ············……袁义江廖新良(3.25) 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研究的指 南—评吐尔贡.阿勒玛斯的《维吾 尔人》····,····……杨发仁(1.11)略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许玉乾(3.34)试论当代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思想体系 ·,·····一···……刘同起(3…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想是以情感为定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的人本主义观点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其中主要有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等人的看法。不过,我们的述评将以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为主,因为“罗杰斯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9.
(作者后面的括号中,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哲学政治辨证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与感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唯物主义………郭传文(1·1)对政党制度的经济学透视……………………………………………………………………杨淑湘(1·6)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必须从根本上防治权力商品化………………………………………… 吴清安(2·1)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 高 庆(2·5)历史环境是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谈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价值观澄清学说,是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最有争议的一种改革尝试,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一直处于最引人注意的位置上。从目前来看,只有蓬勃发展的势头,而丝毫没有衰减的迹象。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LOUISE·RATHS)、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梅里尔·哈明(MERRILL·HARMIN)、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教授悉尼·西蒙(SIDNEYB·SIMON)和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  相似文献   

11.
"一二·九"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承传"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是对"一二·九"运动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2.
立志·唯实·公心与立业·务实·公仆中南工业大学胡弼成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教育,特别是从业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应强调“践履”的教育。我们提出的“三转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或训练,将职业道德意识或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人,体现在相应的职业行为中,即进行...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生命的超越性生长过程,这种超越使人们在理想与现实、无限与有限、是与不是的否定性统一中自我创生。本文从哲学视角对道德活动和当前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而找出了改进当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哲学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的变革当代中国哲学的命运—刘奔教授访谈录为市场社会创建公正道德规范体系—王海明《新伦理学》研究合法性危机还是合法性希望—关于意识形态重建的哲学思考比类逻辑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维特点析论从“至善”的角度看阿奎那对奥古斯丁的补正及与近代启蒙价值的对接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论马克思生活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 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 侯才(1)杨粗马拥军卑立群(l) 店代兴(l) 绍立群(2) 茜荃(2) 刘素民(3) 王海明(3) 粤立群(4)当代家族企业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风险…  相似文献   

15.
马文·法伯是美国当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贡献,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则是一种错误。因此,他企图在批判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建立现象学和自然主义之间的“有成果的联盟”,在现西方哲学中表现出可贵的唯物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6.
论狄慈根的真理观余德华在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的哲学思想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重要问题来研究的。他在真理观中闪耀的唯物辩证法火花,对我们今天真理问题研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承认物质是观念的前提或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核心。坚持唯物主义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律和培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种教育。文章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全面贯彻"双主体学导式"德育教学模式三方面阐释了实现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文章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在上个世纪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传统的苏联教科书过分地强调了二者的同一与联系,把新唯物主义看成是传统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发展,从而造成对新唯物主义理解的简单化,忽略了二者的本质差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片面地发挥了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异质性,认为新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唯物主义的直接否定,从而否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新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不仅是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性之必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本质.新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新唯物主义不仅以哲学唯物主义为基础,而且还是在更高层面上对它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变革,也预示了新唯物主义对现实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从整体现状来看,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方法“机械化”、教育活动“孤立化”等问题,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应根据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确立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等原则,从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改进道德教育方式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德育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的英国教育哲学家,他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进而把这一过程和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有关因素分解成道德构件,揭示了德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本文从道德与道德原则、理性与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评定等四个方面综合评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