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立法完全排斥刑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导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保护缺失,剥夺了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完善<刑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完善<刑事诉讼法>有关损害赔偿的程序规定,并制定<国家补偿法>,以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再阐述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以完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为主,完善国家补偿制度为辅.  相似文献   

4.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指被害人为保护其人格权不受犯罪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的一种程序性权利。我国刑事立法未规定此权利,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则明确限制被害人享有此权利。这一做法不仅不符合宪法精神,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接的制度阻碍。本文从逻辑角度、刑罚的作用、刑事司法的目的、立法现状及国际上的通用做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权的立法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产生根据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侵权 ,二是基于违约 ;其范围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在民事领域 ,协商是主张权利和解决纠纷的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在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后,我国实务界对于刑事案件是否应当支持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有了不同看法,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通过两个司法解释对此做出规定,均否定了当事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但同时又在交通肇事案件中打开了口子,直接导致法院在司法裁判中裁判标准不一致。基于当然解释、比较法、法益侵害已经造成和公法私法责任并行不悖的立场,刑事被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应当得到支持。目前宜先采用司法解释和指导案例形式进行过渡,同时,未来我国《民法典》和《刑事诉讼法》应当明确支持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历来就存有争议。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承认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致使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确定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人权保障的理念之下,包括刑事被害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宪法权利都应该得到最为切实和充分的保障。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学理上的否定和立法上的限制是影响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两大障碍。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有着广泛且深刻的法理、法律和社会实践基础,要想实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构建,就必须要从法理、法律和实践中为其寻求依据。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需要修改实体法、完善程序法和强化保障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始于 1986年 4月 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 ,其中第 12 0条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 ,适用前款规定。”此后 ,个别单行法规和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陆续有一些零散规定 ,直到 2 0 0 1年 2月 2 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这是目前关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中最为完整的规定 ,被…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21,(1):42-49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的立法意旨在于解决因纯粹违约行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场合,受损害人无法得到完全救济的法律问题。第九百九十六条中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侵权请求权,在法条适用中受损害人可以同时请求违约人承担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因为该法条是为充分保护边缘案例的受损害人而排除责任竞合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被害人损害赔偿权的实现在实践中也缺乏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合理化建设,也不符合世界各国立法趋势。因此,我国要借鉴各国立法经验,建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已经建立,但该制度在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遭遇闭门羹。这一立法缺失直接侵犯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情况,阐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缺失的原因,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价值所在,旨在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刑事被害人法律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刑事被害人法律地位的提高。本文将《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刑事被害人的法律地位作了比较,论述了修改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我国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侵犯配偶权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法》修正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施行,为侵犯配偶权案件中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如何选择最佳途径使受害人得到有效补偿,是颇值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基于程序繁简分流的原则,刑事简易程序应运而生。程序的简化,必然使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行法律关于刑事简易程序被告人权益保障的规定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应合理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增加被告人享有对法院变更罪名的知悉权,赋予被告人完整意义上的选择权等等,进一步完善刑事简易程序中被告人权益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在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