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上千次的采访实践告诉我:新闻采写必须趁热打铁。乘胜追击。  相似文献   

2.
3.
企业报作为我国一种具有特定编采、发行范围和读者群体的新闻媒体,应特别凸现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而通讯较其他体裁更能体现这“三性”,使其可读性得到强化。企业报周期长,速度慢,在新闻时效性上与大报根本无法相比,因此必须在可读性和耐读性上做文章,以提高报纸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铜川矿工报》1970年10月24日创刊,自今走过30余年历程,开初不定期出刊,后来发展为周一刊,上世纪90年代以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编与报纸“大副刊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在两张报纸上看到两篇有关同一报道对象的报道,篇幅很大,内容却很相似,常看报纸的读者,不难遇到"面孔相似"的报道,有些短消息甚至是"孪生"或"多胞胎"。不同媒体的记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相似的稿件呢?据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不是为了拿通稿,而是为了采访: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考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1.
12.
13.
崔峰 《视听界》2000,(3):29-30
“模糊概念”一直是困扰新闻自身发展,影响新闻求真、求新、求深的一大障碍。就我国的电视新闻而言,如果说,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还因对电视认知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存在着对新闻把握上的程式和误区。那么,在电视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时代新闻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备,多媒体、数字、卫星等电视技术手段的广  相似文献   

14.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在哈尔滨,提起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的李庆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庆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李庆长的…  相似文献   

18.
19.
蒋霞 《视听界》2002,(3):92-92
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日常采访中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却往往忽略了“早到”。其实,“早到”是一个重要环节,有时不仅能决定一篇稿件的成败和质量的优劣,还能意想不到地获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有深度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