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及职业变革为导向,晚清时期,随着社会近代转型的开启,传统职业教育逐渐向近代职业教育演变,其主要表现为新式职业学校教育的创立与传统职业教育形式的嬗变。晚清时期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在传统封建社会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转型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分析这个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不应一概而论给予否定。就它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而言,“中体西用”论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这种作用表现为它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为新式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并带来了近代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再局限于历史地理.研究边政的新式学会和学术期刊大量涌现,也使边政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6.
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晚清教育改革相辅相成、同步运行的两大工程,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步骤.新式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办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觉醒等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促使“高度合一”的政学关系开始松动,而且也唤醒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意识.全面考察科举革废这一历史进程是正确认识现代教育主体意识诞生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教育遭遇新教育的挑战;20世纪初,清廷颁行学制,废除科举,全方位、大规模地加快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教育转型急剧地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变化和教师职业的更易、徐特立早年读私塾、做塾师,在新政兴学之初告别塾师职业,接受师范教育,从旧式士子转变为现代知识分子,走上做新式教员、创办新式学堂之路,成为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在地方社会强有力的推动者。本文通过探究徐特立早年的人生经历与职业转换,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为教师职业和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变化,折射出教育转型中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清末江西巡抚利用清政府推行新政之际介入新式学堂教育,掌握了新式教育的权力.在此期间,江西巡抚群体逐步地为江西构建了新式学堂教育体系,并实行了创立各类专门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举措.这些举措为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在江西的传播,江西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对江西教育乃至江西社会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西巡抚群体为江西教育和江西社会的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下,维吾尔族传统经院教育向新式学校教育转型;古代孤立分散的私学教育向近代国民教育过渡;旧式宗教教育向世俗科学化教育演变。维吾尔族教育近代化不仅是维吾尔族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化的提升和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暴风骤雨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实质。传统的“贤妻良母”观念依然支配着民初社会的女性观。社会之所以提倡女性接受新式教育,较小程度上出于对女性的解放与尊重,而较大程度上是出于家庭妇女要承担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责任的需要。《妇女杂志》表达的女学生观充分展现了这一社会文化观念。尽管如此,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仍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促进了近代中国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教育近代化的转型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新疆近代历史背景下,传统教育向新式学校教育转型,古代多元化各类教育向政府管理监控的教育的整合,进行探讨研究,总结了教育近代化的经验教训,并充分肯定了其重要的社会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的慈善事业在清前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虽然旧有的善会善堂仍是传统的延续,但由于受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的冲击,新式慈善机构亦纷纷诞生,从而开启了该地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检视该地晚清慈善事业不难发现:尽管其近代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滞后于沿海等地,但二者近代转型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沿海等地慈善事业近代转型来源于社会力量自发推动,而长江上游地区的新式慈善事业几乎皆得益于政治力量的推动,其慈善事业近代转型中凸现出强烈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4.
泉州学与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均为地域文化。本文侧重从泉州与徽州两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文性格等方面作一比较研究,认为大传统在泉州文化和徽州文化中均占主导地位,这就印证了地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而相对于其它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精神则是泉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体制的勃兴,一大批士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参与方式,开始以各种途径进入新式教育领域。他们不仅在国内与新式教育活动发生广泛联系,而且跨出国门,留学海外。士绅们进入新式教育领域是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他们的自身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他们的活动呈现出传统士绅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过渡性,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身的分化,也加速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宗族为巩固自身,积极发展族学。族学又称族塾,是某一宗族在宗祠内设的,以族田为教育经费来源,为本族子弟开设的教育机构。诞生于封建教育中,族学未脱离科举取士的藩篱,甚者通过培养人才跻身仕途来增加家族筹码,仍是传统教育的补充。但它在办学主体、塾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既提高了族人的素质,影响家族发展,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封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为我们当下的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经验。  相似文献   

17.
晚清一代,在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盛宣怀始终热衷兴办各类新式学堂和文化机构,不但有诸多开创之功,而且实绩也多,是我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非常有影响力的实际推动者。然其既非教育主管,也非地方督抚;既非名公巨卿,又非硕学宏儒之才,却能成为近代教育不可逾越的重要人物,个中原因很值得探究。其受家族重教传统的熏陶、经办洋务实业的内在需求、洋务教育活动的现实推动、李鸿章的直接影响,使其具有强烈的兴学动因,成为其能最早倡行新式教育且成效显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 ,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 ,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 ,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近代徽州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商人们经商艰难,黄、赌、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流行,但同时,澈州人也在改变一些传统的迂腐短见,如歧视妇女、压迫佃仆等;另一方面,徽州人在近代对读书中举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作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衍生物,是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动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留学教育虽发展缓慢,但仍有大批留学生远赴异国探寻救国真理。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大都投身于河南的教育近代化进程,他们或大力宣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或努力建构新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或投身于新式教育的推广工作,促进了河南传统教育的近代转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