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3.
黄国华 《考试周刊》2011,(45):35-36
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作者认为诵读是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四味"——情味、意味、韵味和美味。  相似文献   

4.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文化转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渊冲所译诗歌《游东田》进行研究,认为诗歌翻译应当从文化转基因角度采取适当策略,保证"意美"、"音美"和"形美",在传递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源语诗歌的文化特色以飨译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谢道韫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女诗人,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女诗人。谢道韫的诗歌在内容上与汉魏六朝其他女性诗作有显著的区别,既没有失恋女性的苦闷哀怨之作,也没有做小儿女态的思妇怀人之作。她的诗歌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开创了女性诗歌写景之作和拟作的先河,内容包括写景诗和咏物诗两类,不论是写景还是咏物都和自己的美好理想及高远情怀紧密结合。谢道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清淡秀逸之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林下风气"。  相似文献   

7.
"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及其阐述,对中国诗歌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王维《相思》两种英译文的分析探讨了"三美"原则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运用,认为诗歌翻译中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9.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公认的咏梅绝唱,可是对此绝唱中"月黄昏"的解释却至今人言人殊。本文以部分古典诗歌为例,分析了"黄昏"所指的时间和双重含义,认为古典诗歌中的"月黄昏"乃是黄昏时朦胧的月色和月光。  相似文献   

10.
姚文燮的《昌谷诗注》是李贺诗歌注解中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姚氏认为李贺诗歌蕴含着"孤忠、哀激"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形成了其注本"以史注诗"的特色。这又与姚文燮以"性情论"为核心,并强调有所寄托的诗学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昌谷诗注》中的"讥讽"和"自伤"说正是姚氏这种诗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姚文燮的诗学思想其实是受了家族学术、当时的"杜诗学"等影响而产生的,并且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诗歌写作还能开展起来吗?"当人们对此疑问的时候,我们通过几年的课题探索和教学实践,回答道:只要做好"四助""五导",中小学生诗歌写作是完全可以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美"原则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在"意美"方面,注重原诗的隐含意思;在"音美"方面,注重押韵;在"形美"方面,则注重对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窗"这一意象频繁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居易就是一位窗边的隐者,诗意地栖居在一扇扇美丽的窗边并构成了自己的窗边人生,而这种独特的审美生存方式也正是其"维摩人生"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15.
"宫怨诗"的写作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唐代的"宫怨诗"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征:唐代"宫怨诗"的作者众多,在诗坛上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唐代的"宫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唐代的"宫怨诗"具有委婉含蓄、以少总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理学诗是在一定的社会世情及学术思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样式,它破解了传统诗歌的规范,以理入诗。若"理辞相当"且融合自然就成为诗中精品的"理趣诗";若"理过其辞",甚至"唯理无辞"则成为人们诟病的"押韵语录"。失范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化的文学形式违背了文学创作本身,从而也将自己排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7.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当代乡土诗人田禾在其诗集《野葵花》中写出了家乡的宁静、自然与清新,更写出了家乡人的艰辛、感伤、苦难与坚韧。在中国诗歌多元发展的今天,田禾的乡土诗以他浓郁的乡土风味、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展示了他的艺术气质与才华。本文是从"看与被看"、"离去——归来"的写作视角来分析诗作的情感,从"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中欣赏其艺术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当代乡土诗人田禾在其诗集《野葵花》中写出了家乡的宁静、自然与清新,更写出了家乡人的艰辛、感伤、苦难与坚韧。在中国诗歌多元发展的今天,田禾的乡土诗以他浓郁的乡土风味、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展示了他的艺术气质与才华。本文是从"看与被看"、"离去——归来"的写作视角来分析诗作的情感,从"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中欣赏其艺术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