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  相似文献   

2.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关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沈言 《中学科技》2008,(12):19-19
理查德博士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名化学教授。有一天,他被一篇关于“设计酶”取得重大进展的论文迷住了。这篇论文的作者,杜克大学的知名教授海灵格称,他已将一种核糖结合蛋白转变成一种活性酶。  相似文献   

4.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12所院校参与了该项计划。本刊开辟专栏对论文奖计划的相关活动及研究成果作连续介绍。有关该论文奖计划的详细资讯,请查阅http://www.compe.cn的相应专栏。  相似文献   

5.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华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12所院校参与了该项计划。本刊开辟专栏对论文奖计划的相关活动及研究成果作连续介绍。有关该论文奖计划的详细资讯,请查阅http://www.compe.cn的相应专栏。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 1 2月 1 1日 ,本刊编辑部与华东师大人文学院共同举行小型研讨会 ,会议以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 0 0 4年第六期 (该期为“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研究专刊 )上的论文为基础 ,约请论文作者及其他学者就“中国的现代性及其与人文学术的内在关联”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本刊常务副主编高瑞泉教授主持 ,王晓明教授、吴俊教授、郁振华教授等 2 0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之前 ,为配合华东师大“2 1 1”建设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研究计划的实施 ,集中反映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相似文献   

7.
①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孙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话还是回到论文上来。学位论文是妻子帮助誊写的,第二年,昭和二十三年的年初才全部写完。六月获得学位(工程学博士)。听起来。似乎偏离正轨了,因为我一直偏爱化学反应的理论,而不是应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大大有利于扩大研究范围。我在昭和二十六年四月晋升教授后,担任了“高温化学”讲座。在教授“催化工程学”、“催化化学”、“燃烧工程学”等好几门课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的话:本文是柯俊院士、孙祖庆教授、翁海珊教授于2001年10月在“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论文阐述了由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四所高校合作,以“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进行了历时五年的教改试点和实践的初步成果。在征得作者同意以后本刊仅发表论文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原则、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大材料”试点班实践的体会三个部分。论文虽针对工程教育的本科层次,但对分会会员学校探索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会有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黄东海冬季环流及陆架波”研究者王佳是我国著名海洋学家毛汉礼教授和袁业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1987年以论文《黄东海冬季环流及陆架波》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黄东海冬季环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0,(6):I0001-I0002
名师点拨 关于数学论文的写作——麦结华教授论文写作的“修改记事”荟萃……麦结华(6.1)  相似文献   

12.
秋晨 《生活教育》2010,(1):33-34
当我刚进大学,尚不懂何为毕业论文之时,就听到过教授的抱怨。抱怨其所带的毕业生们为了论文之事,常占用其太多的时间,而交来的论文质量极差,初稿往往是错字连篇,文字不通。接着教授又拿学生与自己在某名牌大学读大一,是“搞学问的那块料”的儿子相比,夸赞其子平时积极思考,再上网查查资料,论文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位教授认为,大多数毕业生对学术论文难以驾驭,制度上却还要强其所难,他深表遗憾。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国家     
一、引言 我曾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一起受邀做“语言与国家”为主题的演讲并进行讨论。安德森为此准备了出色的论文,即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考察民族国家与国语形成的关系。但我来不及事先提交论文,也没有适合这次主题的英文论文,就把以前的论文发给了安德森和主办方。这篇题为《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的论文(英文)曾提交给1991年夏天日本举办的世界比较文学大会“文学的构筑”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武汉高校“新时期文学十年”研究论文大奖赛授奖大会在华师大举行。冯牧、骆文到会讲话,冯牧应聘任华师大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5.
学位论文区别于其他学术成果的主要特征是有十分明确的问题意识。俞吾金教授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不采取轻信的态度,而总是自觉地抱着一种怀疑的、思索的、弄清楚问题的积极态度。”问题意识体现在学位论文中,全文就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搭建创新平台 扶持重点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之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研和开发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课题多但成果少;论文数量多但水平高的少;研究人员多但综合基地少;每个教授独自为战,做容易发论文和容易得钱的小课题。自“211”“985”建设以来,中国科大坚持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中的关键和重大  相似文献   

17.
111岁的传奇人生:严谨论文“挑战”李时珍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郑集教授的话,“传奇”再恰当不过了——1900年5月6日出生在四川南溪一个清寒的贫农家庭,17岁才小学毕业,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国家一级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营养学和抗衰老学奠基人,原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抗衰老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在营养学和衰老学上,郑集教授是绝对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毛志成 《教师博览》2006,(12):22-2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随之便在重视“学历”的基础上强调“学位”。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至少还要获取个最低学位,即“学士”学位。然后,若有可能还要争取拿到“硕士”甚而“博士”的学位。于是,各式学位论文也就多了起来。比学历、学位更有“价值”的是职称。为了捞到职称也必须拿出论文,用此作为职称申报的前提。大学教师由助教升为讲师,由讲师升为副教授,由副教授升为教授,都要靠拿出论文。这样的趋势一扩展,中小学教师也有了“级”,如“一级”“高级”“特级”,等等。为了争取到相应的“级”,也必须先写出论文。在这里,“写”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香港是最讲究秩序,最讲究程序,最讲究规范,最讲究规则的城市。据说香港一位大学教授在课上公开对学生说,他教授的只是如何去写一篇符合规范的论文,就是“写好”论文,而不是写“好论文”。香港是一个排队的城市。排队似乎成了香港生活的一种标志。排队求职,排队抗议  相似文献   

20.
走进许祝安教授办公室,看到他正伏案工作。各类文件摆满了一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进展报告、邀请国外学者讲学的申请,更多的是博士生的论文稿。他正在审阅一篇篇论文。“这些论文是最后一稿了,我得仔细把把关。”许祝安放下手中的笔,一边招呼记者坐到沙发上,,一边走到旁边的饮水机上倒了一杯热茶。就在绿茶散发的清香中,年轻的许祝安教授像邻家大哥一样拉过身边的一张椅子坐在记者对面。一头扎进“物理”这辈子出不来了他喜欢物理,从初中开始就喜欢上了。许祝安说,当时社会上的一句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影响了他们那个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