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安派与竟陵派都是明末张扬个性、思想解放的重要文学力量,且二者构成衔接作用。竟陵派力图纠正公安派末流的弊端,也形成了自我独特的审美趣味。公安派的趣味包括性情之趣和俚俗之趣,而竟陵派力图纠正其对古典诗歌的态度,成员心系当时的社会矛盾,使诗文内容更充实与深厚,但在理论与实际创作中出现了不一致,走上了艰涩隐晦的文学末流。而这自立门户的创举更可见公安派对其"真"与"趣"的渗透程度。  相似文献   

2.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3.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竟陵派的两大旗手,钟惺和谭元春在党争中的态度迥然有异,性格上的反差导致交往原则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成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文风。然而,随着政治危机的加剧,竟陵派无法避免重蹈公安派的覆辙,体现了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6.
竟陵派的文学思想是保持灵心,读书养气,求古人之性情,达到“厚”的境界。他们试图把七子派的复古思想以及公安派的性灵主张相结合,走一条师古与师心并重的道路。他们追求“厚”,但实际上是以“幽”为“厚”;他们求古人之性情,却容易忽视自我之性情。“厚”与“灵”,师古与师心无法紧密结合,竟陵派的思想体系终是不够圆融。  相似文献   

7.
序言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别号退庵,晚年自称晚知居士,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授行人,历工部主事、南京礼部主事、郎中,后升任福建提学佥事。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与钟惺同里。明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钟谭共选《诗归》,创“钟谭体”,为竟陵派  相似文献   

8.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西湖七月半》只有五百零几个字。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接连用了二十五个“看”字,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各种文学社团的林立。之所以说极其引人注目,主要是区别于中国古代与当代而言的。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人们常见的往往是一些文学流派,且大多集中于明清两代,较有影响的诸如茶陵诗派、吴江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等。然而,流派与社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学社团属于“语源学、社会学意义的社团规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一)明初诗派皆主唐音 明人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猥,较两宋尤甚。要而言之,明初有江西派(此指刘崧所开之派,非宗山谷者),复有闽中十子;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如以江西派为宋诗主流,则七子实为明诗总汇。七子承明初尊唐之风,倡言“诗必盛唐”,于宋诗则一概抹杀;至公安派  相似文献   

11.
公安三袁论诗文力主性灵,成为明末文坛反对前、后“七子”诗文复古主义的旗帜,影响深远。袁宏道于三袁中成就突出,诗文主张与诗歌创作皆有领军一代风气的魅力。研究公安派自当先从袁宏道的生平、仕履、交游入手,廓清其性灵文学主张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品格,方有可能事半功倍地认清公安派性灵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湖北省天门县竞陵派文学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会负责人焦知云、王家斌、甘良华、杨福臣、欧阳勋、张业茂等同志。会议是为今年五月在天门召开的全国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作准备的。会议认为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对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的文学遗产及其  相似文献   

13.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他是明代主要文学社团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调”,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一时在文坛独树一帜,影响很大。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尤以游记和尺牍最受世人赞许。明人张岱在《瑯嬛文集·跋寓注》里称:“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可见,袁宏道作为一位记山水能手早有定评。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地超过了前代人,而且在风格上独具特色。本文拟就袁氏山水游记的思想与艺术作一初步探析,以就教于各位大家。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但在反映民族矛盾和运用艺术技巧方面,比唐诗还有新的发展。元诗变宋,流于绮弱。明代前、后“七子”要力矫元诗之病,复汉魏、盛唐的“高格”,又陷于生硬模拟。后期的“公安派”、“竟陵派”的诗人,反对模拟,要自出手眼,惜作品多流于轻浅和僻涩。  相似文献   

15.
鬼趣 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自明季产生以来。批评最力者当数钱谦益。钱谦益探源索流,勾勒竟陵派在学术渊源和诗学特征上与南宋刘辰翁的承续关系;进而批评竟陵派“幽情单绪”、“孤怀孤诣”的诗学宗旨;“尖新割剥”、“势尖径仄”的语言特征;以及评选诗歌教责古人以从我的标准。钱谦益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公允的,对明清之际诗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末竞陵派诗文在朝鲜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反响。部分朝鲜文人以阅读、次韵、学习、效仿等方式接受竟陵派诗文,以竞陵派为标准来评价他人的创作,体现了他们对竞陵派的肯定和褒奖。由于一向以儒家的政治、道德教化为评诗的最高标准,加之受中国评论的影响,另外一部分朝鲜文人对竟陵派进行了指瑕和责难,否定其文学理论,批判其创作及选本,甚至将其诗文视为亡国之音,过于偏激。  相似文献   

17.
徐渭在复古主义盛行的明代中期,大胆地替南戏张目,提倡本色,反对模拟因袭和以时文入戏,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本色论”。以自我表现与自我宣泄为核心的个性意识,也全面地展现在他本于自然之旨并以“真”为核心的“本色论”中,是唐宋派本色论到公安派本色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19.
穿林魄当午,出谷尚纷纭。萤爝次序朗,促织参差闻。爱伴追前俦,我仆自离群。行子惊太早,不知农久耕。阴虫各切切,行子各云云。凉意消残暑,望望昏旦分。二曜轮昼夜,乾元何乃勤。全村未烟火,初日流野云。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号鹄湾,明代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是晚明竟陵派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以作诗为职业的专业诗人,二十六岁以前便已刊行了《简远》,《虎井》两部诗集,现存诗近九百首。有《谭友夏合集》及钟惺评选的《诗归》传世。  相似文献   

20.
祝诚,中国古代文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元曲专题”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元春散文选集》等专著5部,《钟惺生卒年考辨》等论文60余篇,约百余万字。其竟陵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1994年被《中国文学年鉴》著录,认为“理清了钟、谭平生行迹和一些关节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