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肩水金关汉简(贰)》的释文是诸多专家多年的工作成果,颇为精审,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针对这些尚存疑义的地方,从字形的对比、上下文推理、文献材料的互证等方面,对相关释文进行了考察,对原整理者部分缺释漏释之处进行了补释,对原释文的误释之处给予了纠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甲骨文合集补编》第三册释文的继续校读,共100条。在通读原释文的基础上,通过参阅相关著录拓片、摹本、照片及现有成果,结合卜辞文例,对原释文中存在的漏释、衍释、误识、误读、释文自相矛盾及其它问题进行了逐条校读并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好太王碑重新发现以后,一百三十多年来出现了许多种释文,其中荣禧、金毓黻、杨伯馨对碑文缺损部分进行了补释。特别是第三面首行的文字补释,有的学者不屑一顾,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自作聪明的”、“使人受骗的”释文。根据学者们的记录及相关资料考证,我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补释文字应该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亓丹山的拓本和王志修的诗文。  相似文献   

4.
《河北宣化纪年唐墓代发掘简报》将释文以简体字写定,其释文仍有部分文字误释,如:“姻”、“功”、“溪”、“庆”等,故需要对这部分文字进行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5.
北朝佛教石刻释文错讹、阙漏较多,因不辨形近字、俗字、未识异体字、讹混字,不明文化词语,文字泐蚀模糊难辨,错误句读而误释。通过结合石刻拓片及相关文献资料,辨明字形,举证字例,纠正误释文字,补释缺文,分析误因,校正释文,以使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经典释文》为唐代陆德明总结东汉南北朝以降经学家音义汇释的集大成之作。这部规制宏大的著作之中,其资料来源未必全为陆德明个人汇集。从古代文献著录、《经典释文》的内部体例以及同时代相关学者的著录资料来看,其中有借鉴前人音义汇释著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唐《班繇及妻李氏墓志》的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并刊在《文博》2013年02期上,但释文有颇多可商之处,本文共列举了13处,主要分为三类:一,文字误释;二,文字漏释;三,标点刊正。  相似文献   

8.
罗曼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2):89-91,112
《隋代墓志铭汇考》是研究隋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但其释文仍有疏漏之处,主要有文字可识而未释、文字误释等。  相似文献   

9.
或因拓片较为模糊,或因未通典制,或因未识碑刻异体字等,《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北魏〈邸府君之碑〉考释》对魏碑《邸府君之碑》释文时存在大量误释、阙释、漏释以及标点等问题。结合碑刻文献、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几方面的知识,校订《邸府君之碑》释文中的阙误,为学界提供一较为忠实的文献文本。  相似文献   

10.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