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应有之义,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决定了其与产业的密切关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主动服务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促进高职教育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从三次产业和行业门类两个层面研究我国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偏离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高职教育要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优化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布局和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高职教育加快发展,目前拥有76所高职院校,高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文章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7个经济发达省市的数据对比分析了广东省高职教育规模现状,提出广东省高职教育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院校发展部均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从急速整改现存瓶颈问题、改革创新必须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三方面提出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应树立的五个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教育,又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重心高移,因而高职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层次。本文在阐述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应树立的观念。一、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1.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做到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从宏观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必须依靠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高职衔接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调研发现,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面临的是政策性障碍.针对此,2010年广东省制定了通过高职对口自主招生和中高职连读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国民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现政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江西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及区域结构来看,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江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延伸层次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形式结构、优化区域结构,努力适应并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6.
<正>周静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5期中撰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阐释了江苏省产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最终提出了江苏高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作者提出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1.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职业教育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与产业结构协调一致的办学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成绩斐然,但也存在项目数量增长不及预期、区域布局过于集中、专业开设与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等明显不足。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为促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进一步科学布局、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8.
目前湖南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协同度不高,表现在高职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失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质量两个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协同发展存在制度壁垒、结构壁垒和人才质量壁垒,导致相互协同路径不畅.在高职教育迈向现代职业教育与湖南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过程中,必须打通这些壁垒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在假设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良性有序发展前提下,可通过新的制度安排打破原有的协同发展政策壁垒,通过共享政府前瞻预测各大类人才宏观需求数据等打通人才结构壁垒,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等消弥人才培养质量壁垒.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背景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在政府主导下,统筹城乡区域高职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还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满足产业结构发展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从分析广东省76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发现存在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弱性相关等问题,要统筹规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的积极性、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主动适应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腾笼换鸟"之举措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都极大促进东莞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科技是推动升级的动力,教育培养人才掌握科技,而教育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耦合研究表明:高职教育适合东莞,并成为解决迫切升级和教育渐进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广东经济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正面临着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及新技术、设备引进等迫切问题,亟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而广东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种种矛盾与问题,需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作深刻反省,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发展高职教育,以适应″十一五″规划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通过在校内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校外建立“企业德育实践基地”,找到了一条符合广东高职院校实际的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研练式”、“企业德育实践式”教学等是创新德育方法的有益尝试,深受学生欢迎,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广东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们的好评,对广东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其所办的专业能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否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随着产业转型和升级,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知识+技能”复合能力人才的培养.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变化,对高职院校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如高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但是现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机制还很不完善,教师的主动性还有等进一步提高,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发展,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时期,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保定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保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广东省职业教育为例,主要从构建的必要性、原则和基本途径探讨等方面着手,分析、思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有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也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源于人才的供需矛盾和现代教育体制的扭曲。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宏观政策上和高职院校自身教育上重新进行制度设计,方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在柯布和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使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广东省高职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广东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6年后步入较快的正向增长轨道,至2011年达0.30%,但仍远低于本科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议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源投入,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提升劳动投入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占比,更好实现广东省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优化广东人力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要优化广东的人力资源,关键是要优化广东的教育,包括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