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语言要学的,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一位语言大师的忠告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相互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工具也。图书馆出纳台服务语言是工作人员与读者交际,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必要工具。要使读者工作最优化,就必须很好地掌握它,磨砺它,并运用它为读者提供第一流的服务。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点,研究和探讨读者服务工作人员与服务语言这两者之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及服务语言使用的一般艺术,仅以管窥之见求教于图书馆界的同志们。一、“一切为了读者”是掌握服务语言重要的思想前提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高尔基也曾说过:语言是一切思想的衣服。语言学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与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提到学习语言艺术,有的人容易作如是想:这是文学家的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当然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掌握语言艺术;然而,掌握语言艺术,不仅对文学家是重要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任何思想,只有当它找到合适的“外衣”,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才能成为现实的思想,才能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理论工作者是科学思想的收集者、加工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有效地宣传真理,不致于“文不逮意”,理盛文衰,决不可不讲究这种“外衣”,忽视语言艺术的修养。语言是文学家的武器,也是理论家的武器。这个武器越好,越精锐,理论就越有力量。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4.
“朴素与真理毗邻而居。”这是蒙田的一句话,因为有意思,记住了。很多年来,我越来越喜欢这句话,越来越觉得里面有很深的意味。作为语言的一种美学追求,每个人在阅读中都随时可能和它相遇。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都是语言实践的一种,新闻语言应该向文学学点什么呢?思想是语言的家,语言是思想的一条船喜欢沉思“思想-语言”的人里,我特别关注两位:一个是德国人海德格尔,一个是中国的王国维先生。不过,海德格尔玄虚得厉害,说起来有点累。王国维先生把这件事说得简明而清澈:“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  相似文献   

5.
散文一直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散文讲求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讲究诗一般的意境,讲求文采,要求语言优美,如抚弦美曲,娓娓动听;要求行文生动活泼,光彩照人。如果将新闻评论与散文“联姻”,从而把大道理说得优美动听,就能“优生”出更好的评论作品来,就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策划《百花散文书系·古代散文丛书》时,有人看到选题计划中列有《韩非散文选集》,提出了异议。异议的主要根据,一是说《韩非子》一书不是文学著作而是法家学说著作;二是《韩非子》一书,历来被认作是“坏人心术”之作,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某些人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才将它抬高到显赫的地位。历来对《韩非子》一书的贬斥,其实大都不过是从儒家立场出发,不能说不带有门户之见。韩非的思想中虽然并非没有可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写出些新闻非新闻、文学非文学的东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与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当,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紊。新闻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①,因而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传达感情的语言、审美独创的语言,因而特点是准确、形象、富于感情。诚然,新闻为丰富、扩大自己的表现功能,往往借助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正如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说:“新闻…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有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是语言。它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第二是主题。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相似文献   

9.
自从编辑浙江法制报副刊《天日山》以来,我便与法制散文和她的作者们交上了朋友。把法制与散文嫁接在一起,会否是一杯难喝的“鸡尾酒”?我没有研究。但细想来,既然有法制文学一说,总该也可有法制散文吧。《左传》及韩愈、柳宗元著作中的一些篇章,似乎就有法制散文的痕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为繁荣法制文学(包括法制散文)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法制报副刊的编辑,我也常常发出“苦恼人的笑”:真  相似文献   

10.
二、对待稿件的态度在文学史上,很难找出哪一位作家能象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那样,拿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读文艺作品的手稿,特别是在苏维埃时代。他读过上千篇有天赋的和平庸的,初学写作的或已跨入文学大门的作者的手稿。有的人说他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文学毛头”的手稿。作为对这种讥讽意见的回答,高尔基说这是他真正的工作,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托尔斯泰,都是从“文学毛头”过来的。 1928年,高尔基在给《西伯利亚火花》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在我的道路上遇到许多极有  相似文献   

11.
五、要写出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要有诗意。这主要是指:“深刻新颖的思想和优美充沛的感情;丰富美丽的想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精炼鲜明的富有美感的语言。”散文式通讯要写出散文味来,恐怕没有诗意也不行。思想和感情,前面已讲过  相似文献   

12.
议论性散文即杂文,它具有时评性、辩驳性和形象的特点。鲁迅的《文学和出汗》是议论性散文,它显示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艺术,反映了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评论及时,开门亮“靶”。一九二七年前后数年间,新月社的文艺批评家梁实秋,曾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疯狂反对普罗革命文学。他先抛出《卢梭论女子教育》抹煞人的阶级性,而后又在《文学批评辨》等一系列文章中,大谈“普遍的人性是  相似文献   

13.
大凡一篇读来能够引人入胜的作品,不管其篇幅如何,都是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炉,集语法、修辞逻辑于一体的。读《新疆日报》1992年10月25日第四版所刊李念东的《能不忆八农》,(以下简称《忆》)笔者就有如斯之体会。散文《忆》写作者离校20年后重返校园的所忆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说,这是一篇赤子献给母亲的报恩歌,是学子捧给母校的感怀诗。如果说,语言是人们思维交际的工具,那么,修辞便是驾驭语言的艺术了,一篇文章成败与否,仅语言方面而言,修辞——遣词造句方面所下的工夫的大小,便是决定的因素了。且看《忆》文在修辞方面是如何表现的。据粗略统计,这篇短文所用辞格达22种之多,这在一般散文中是比较罕见的。文题《能不忆八农》运用反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对事物的判断,具有语气坚定、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之特点的修辞方式——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作者的答案虽肯定,但“为什么要忆”、“忆什  相似文献   

14.
说到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人们自然会想到高尔基的名言,他在《论文学》中曾说:“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他的这一关于情节美学的见解,至今仍被奉为文艺创作的圭臬。情节作为叙事性文艺作品的词语概念,它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无论是文学、戏剧、舞蹈、音乐、建筑、绘画、电影、电视甚至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并于1999年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 从此,电视散文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开辟了类似栏目,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散文是文学和电视手段的结合,以灵活跃动的声画形态营造文学意境,实现抒情、叙事、写景的有机融合。简单地说, 电视散文就是运用电视的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给散文配上画面、音乐等富于动感的情节,把文字表述形态转化为视听综合表现形态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相比是立体的、多维的,将语言文字、画面、音乐、音响等综合在一起,通过荧屏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有更大的审美艺术空间,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应该是“音、诗、画”的艺术交响。  相似文献   

18.
王锴 《今传媒》2003,(6):69
《中华读书报》7月9日在《学术双周刊·社科广角》专版刊登了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发现》,对一部据说是“填补空白”的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作了推介。这部专著到底有什么价值,圈子里的人尽可以随意评说,胡吹乱捧,但这篇推介文章里的几段话反映的观点,却颇值得推敲。文章说:“《论稿》的文学史观之新,还在于突破了反映论的局限”,“过去我们谈文学,总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第一位的,而文学创作是第二位的,是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论稿》的作者“不这样看”,“在《论稿》中,文学成了建构历史,建构现代意识的原动力”。急性子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20.
理论的魅力──评《文学象征论》查振科象征“是一种遍及各门艺术的艺术现象”,因此,理所当然,象征便成了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大题目。严云受、刘锋杰两位先生就这个大题目做了一篇精彩的大文章,这便是长达三十余万言的《文学象征论》。就近一二十年来,做“象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