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凡是读过《最后一课》的读者,大概对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表现有着深刻的印象:“韩麦尔说不出话来,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并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种课堂结束法是非常精彩的,把当时的气氛推向高潮,既感染了小弗郎士和其他同学,  相似文献   

2.
现象之一:讲话空泛言不由衷策略:挖掘讲话资源,用人文的言辞开启心扉国旗下讲话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有利契机。各级学校都重视借助这一平台来进行德育,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学校讲话规划无体系,主题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抽一个学生读书,学生读诸葛亮的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时.把“一定不敢”读成了“不一定敢”。当其他学生指出读错了时,老师就讲了一通不要倒字、掉字、添字的大道理。然后让大家把这部分齐读一遍了事.  相似文献   

4.
"教学点"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对农村教师来说则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都不愿去这些教学点任教。所谓教学点,一般来说就是指  相似文献   

5.
"教学点"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对农村教师来说则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都不愿去这些教学点任教.所谓教学点,一般来说就是指一所学校只有一个老师的村级小学,学生虽然不是很多,但往往是几个年级.  相似文献   

6.
近日,听了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薛老师先让学生听写了四组词语,分别是: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相似文献   

7.
8.
定理设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以a为周期的奇函数,则a/2一定是方程f(x)=0的一个解.  相似文献   

9.
"学会生存"一词,出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教育报告,原词为"Learning to be".我国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中有"四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换句话说,学会生存足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仔细分析"四个学会".我们不难看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生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尊严,前提是要在"生存"的第一要义之下,必须对生命完好地保全.……  相似文献   

10.
“学会生存”一词,出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教育报告,原词为“Learning to be”我国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中有“四个学会”,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我们称之为“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换句话说,学会生存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分、分,学生的命根!”如今也成了家长的命根,教师的命根。为分而自杀的悲剧年年发生……家庭和学校,是鼓励学生为分而奋斗,还是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迎接社会激烈的竞争?这是家庭和学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抉择,也是社会面临着的最重要的抉择。本刊发表此文,以期引起各界朋友的关注,并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买到《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它,因为我想知道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是如何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存了28年的。这本《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英国人鲁滨逊违背父母意愿去当了一名航海家。  相似文献   

13.
100年前为了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一些教育先哲曾经对新世纪的到来进行过“世纪末的教育思考”;100年后的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21世纪腾飞,我们小学教育应当为新世纪的未来公民作些什么样的教育准备呢?  相似文献   

14.
赵建华 《科学课》2009,(4):M0002-M0002
听过这样一节课,主题是《认识交通工具》,课堂上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积极参与,不失为一节好课。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以猜谜的形式请小朋友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并在一堆卡片中找到该交通工具的卡片,然后把它粘贴在主题图相应的位置上。随着活动的进行,主题图变得丰富起来:飞机翱翔在空中,轮船航行在海上,各种各样的汽车奔驰在马路上。但是,马路上的车辆有的头碰头,有的横在马路中央,有的还追尾了。可能孩子们在粘贴的时候,以为只要粘住,  相似文献   

15.
赵建华 《小学自然教学》2009,(4):M0002-M0002
听过这样一节课,主题是《认识交通工具》,课堂上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积极参与,不失为一节好课。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以猜谜的形式请小朋友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并在一堆卡片中找到该交通工具的卡片,然后把它粘贴在主题图相应的位置上。随着活动的进行,主题图变得丰富起来:飞机翱翔在空中,轮船航行在海上,各种各样的汽车奔驰在马路上。但是,马路上的车辆有的头碰头,有的横在马路中央,有的还追尾了。可能孩子们在粘贴的时候,以为只要粘住,  相似文献   

16.
调查表明,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远远低于北京人的平均寿命。2004年1月清华大学讲师焦连伟(36岁)、高文焕(46岁)去世;2004年11月均瑶集团董事长(38岁)王均瑶病逝;2005年4月艺术家陈逸飞(59岁)病逝;2005年8月浙江大学数学科学院年仅36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患胃癌晚期病逝;2005年8月当红小品演员高秀敏46岁突发心脏病病逝;2005年8月30日,著名演员傅彪病逝,年仅42岁。这仅仅是我们掌握的例子,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多少呢?近几年一个新的词汇——过劳死,闯入我们的视野,并很快成了热门词汇。成人的健康状况如此…  相似文献   

17.
回顾2006年、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对正态分布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正逐渐热起来:从2006年只有1个省市的试题对此进行考查,上升到2007年有4个省市的试题对此进行考查,如表1所示.可以预测,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正态分布这一知识点将成为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8.
倪超 《教书育人》2006,(2):20-22
调查表明。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远远低于北京人的平均寿命。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喜欢事情能善始善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既要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又要有一个较完美的结束.教师如果能使导入语魅力四射,便能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作了良好的开端.同样,我认为课堂结束语的是否巧妙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中成功运用导入语和结束语将会使历史课达到虎头豹尾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这里想就历史课结束语的研究的局面、原则、类型等方面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希望能和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讲授日常应用文的目的何在? 日常应用文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它的“常用”总是自然地和“常读”一、讲授日常应用文的目的何在? 日常应用文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它的“常用”总是自然地和“常读”“常写”密切结合,所以为着改变当前中学普遍存在的师生在教与学中的被动局面,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读写习惯,讲这类应用文,在中学里就愈加显得必要了。这类应用文,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联系至为密切,学生们爱学、易学,便于使用,而且使用频率比一般的文章要大得多。大家都知道,学得多,用得多,熟能生巧,这是自然的规律,正因如此,所以只要教师认真指导,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天长日久,就可以使他们在思想修养、文字修养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也为写好一般性的文章,或从事其他文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有人说,这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一种写作训练,我是很同意这种看法的。长期以来,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师总为学生们在读写方面的自觉性不高而苦恼。经常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读写兴趣。但是这“苦恼”如何才能尽快消除,这“兴趣”如何才能迅速提高呢?我想除了撇开教师自身的种种因素暂时不谈以外,恐怕主要的就是教材问题了。不能否认,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名篇选讲是学生十欢分迎的,也是教师们乐意讲授的。但仅靠这些仍是很不够的。特别从实用方面来看,它是不能代替日常应用文的功能的。而学生的自觉性和兴趣,又恰恰是从这实用中产生的。我们教师也都是从学生中走出来的。试想一想,当年我们的学习兴趣不都是从“用”中产生的吗?所以我认为要改变以上所说的被动局面,要加快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重视与加强日常应用文的教学,实在是当务之急。二、中学里应讲哪些日常应用文? 日常应用文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大的范围来看:日记、笔记、书表、信电、礼仪、契据等等都属于日常应用文之列。这其中如果详细区分,又可分出很多具体的文体,这些文体,有些是青年学生日常必用的,这自然是我们应讲的重点,有些从目前看来,也许是用得比较少的,但从长远来看,也是一定要用的,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的主客观条件,有选择地讲一些。总之,给中学生讲应用文要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必要与可能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目的仍是让同学们学得好,用得好。那末,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呢?根据我过去在中学教语文课的一些感受,以及近几年来在教育学院给中学教师讲授应用文体研究的一点体会,我觉得讲授的重点不妨放在两个方面,即“自我应用文”和“社交应用文”。我们可以称它为日常应用文的重点。所谓“自我应用文”,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应用文。它主要包括日记、读书笔记、记录、札记、杂记等。即凡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感到值得重视,有益于自我提高的东西,用文字将它写下来,这就是我们主张的“自我应用文”。这是一种终日不断,多则多写,少则少写的自我阅读,自我习作的长期训练。所谓“社交应用文”,即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的有关应用文。它主要包括书信(其中分别讲授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所谓“一般书信”和集体与集体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所谓“专用书信”)、电报、请柬、条据、祝词、题词(包括题照、题画)、演说词、对联等,这类应用文,一般说中学生是应该经常使用的。可能有些同学,由于不善于社交,暂时用得较少,但为未来着想,也是必须会用的,它既可以相互鼓舞,又可以自我勉励。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形势发展,它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价值,也将愈来愈高。三、讲授日常应用文的好处有哪些? 要讲它的好处,我认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有助于我们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大难题。这两大难题,通常被老师们称谓:两个“狭窄”和两个“害怕”。所谓两个狭窄,即教材内容狭窄,从而造成教师传授知识的狭窄;学生阅读范围狭窄,从而造成他们视野的狭窄。至于两个害怕,即学生害怕远离自己生活实际的枯燥作文;教师苦于批改质量不高的作业和文章。然而这两大难题,在日常应用文的讲授过程中,随着同学们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就以读书和做读书笔记来说吧,当你讲了读书的各类方法之后,就可以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各类文章时(括包读课本上的,自选的,教师指定的),采用已讲的各类读书方法,写出自己认为有用的笔记来。这样,他们阅读时,思想解放,边读边记,边批边划,笔记灵活多样,形式自由,不仅书读得精(即真有所得),而且笔记质量也高。有些可能只是一些符号,或三言两语,但却很有年轻人的个性;有些简直可以称为很好的“读后感”,或者是不乏见解的“书评”。对于这样的笔记,老师只需要定期检查,重点讲评,集体交流,就可收到读与写的良好效果。特别是这类讲评,由于涉及问题极广,内容生动,它不仅能够超过教材所限定的知识范围,而且从写作形式到写作技巧也往往有很多可取之处。这样,一经老师点评总结,就变成了同学们的集体财富。所以老师喜欢,同学更加喜欢,读写兴趣,也就由此高涨起来。同样,在讲授社交应用文时,也能如此去激发同学们的读写热情。就以题词来说吧,这类文体,过去青年们是并不多用的。但由于这类文体形式多样,用法灵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或诗,或词,或散文,或口号,或对联,或格言,文言白话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类文体的用途和写法后,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在友好亲朋之间题词互勉,题照留念,或相互酬答的写作,也就自然地多了起来。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旧体诗词的讲授,同学们多半是爱听、爱读而不会用,然而在应用文学习中,他们却可以大胆地写起来。尽管有些写得还不成熟,但可以相信,这样不断地用下去,写好也是不难的,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又一突破吗? 总之,讲授这种以“用”为主的日常应用文,必将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信息,当然现在就来逐条议论它的好处,似乎还不大可能。不过就我在教学中和部分中学教师交谈,以下三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在教材教法方面,必将引起较大的突破,因为,随着同学们实用能力的增强,阅读面的不断扩大,随时都会有新的好的作品被同学读到,新的问题被他们提出。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法,以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第二,在写作方面,也必将突破以往僵化式的命题作文,和机械式的模仿习作,因为日常应用文写作,要求作者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由作者自己考虑,采用相应的文体,或叙,或议,或诗,或词;或三言两语以惊句取胜,或委婉表达,情理并重。这都是老师不能主观限定的。而年轻人的才华,也就由此而扎实地培养起来。第三,从培养人才来看,它有助于培养同学的高尚情操和务实精神。因为,日常应用文写作,重在实用。它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实,思考和解决问题求实;它要求自己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它要求对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作出明快的回答。如此等等,都是新一代必须具有的。四、对目前中学讲应用文的一点看法。关于日常应用文的讲授与写作训练,过去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是长期被忽视的。尽管有些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前辈们,也曾指出说,“在大学中学里都应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叶圣陶先生还强调这种实用文章“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但这些很好的意见,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翻阅一下过去的和现行的高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所编教材),就可以看出眉目的。例如现行的六年制高初中语文课本,共十二册,正文为三百三十四篇;“语文知识”和“附录”五十七篇,总计为三百九十一篇。而日常应用文有多少呢?严格来说,真正按应用文编选讲授的仅有一篇。即吴晗的《谈读书》(见原初中课本第六册);另外,还有五篇(即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巴甫洛夫的《给青年的一封信》、斯大林的《悼列宁》以及编在“语文知识”和“附录”中的《读书笔记》和《书信》)虽属应用文范围,但可惜编者的指导思想,根本来把它们当应用文去对待。他们基本上仍是按照一般文章的编排要求去处理的(我这样说,决非否定讲授一般文章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只要看看各篇后面提供的“思考练习”,就会自然明白的。就以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来说吧,究竟演说词该注意什么事项,该怎样写,以及这篇演说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等基础知识,在它的“思考练习”中却只字未提。至于编入“语文知识”和《附录》中的(读书笔记》和《书信》,尽管它是同学们日常必用的文体,而编者却没有提供“思考练习”,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考察要求,这事实上是对教师和同学采取了放任态度。这岂不失掉讲授应用文的意义了吗? 总括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日常应用文的数量实在太少,少得可怜(顺便说一句,近年来有些地区和学校编写了《中学实验教材》,在教材编选方面,有不少新的特色,很有可取之处,但就我已看到的几种,那美中不足之处,其中之一仍是忽视应用文的编选);尤其在写作训练方面,完全忽视应用文的特点,使学和用完全脱离关系,这就大大背离了讲授日常应用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大声疾呼:多为我们的青年朋友们想想吧,让他们从中学起就多学点应用文的知识,让他们在实用中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