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养蚕植桑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饲养家蚕了,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河姆渡遗址、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等地发现了家蚕丝织物和纺织工具,充分说明苏南养蚕历史的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隋唐时代,江南丝绸业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明清苏州丝绸生产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据清《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活动概述 阅读,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后,或者和文字同时产生。我国的汉字,出现在距今约六千年的黄帝时期,也就是仰韶文化的晚期,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后期成形。所以,我国最早的阅读活动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如果说有了读物(书本)以后,真正的阅读活动才产生,那么,我国的阅读活动只能起始于有了甲骨文的殷商时期,而这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潘家村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镇大潘家村以北的平坦耕地,遗址面积约17600平方米,1980年调查发现,1992年,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旅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7座,灰坑7个,墓葬4座,出土文物500余件,发掘者主要对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遗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省喀左县兴隆庄乡章京营子村紧靠大凌河西岸的山梁上,有一处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距今约五六千年。东山嘴遗址高出河床50余米,山脚下,蜿蜒舒缓的大凌河自西北流向东南,两岸茂林良田,千里弥望。隔河相对,有两座突兀拔起的大山,层林密布,葱  相似文献   

5.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1964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与滕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文物普查队,在距县城东南30公里的官桥公社北辛村北的薛河古道旁(群众俗称“寨墙里”),发现了一处原始社会早期的古文化遗址。1977年秋至78年春,经过两次科学的正式发掘,取得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科学资料,出土的含碳标本经放射性同位素C14测定,距今为7345年,是我国东部沿海及黄淮地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较早的遗址。由于其明显地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该文化已被列入我国历史教科书中并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 北辛文化,距今已有七千…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兴县刘家峁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刘家峁遗址包含有仰韶晚期和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晚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晋西北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谱系的缺环,有利于加深对史前时期晋、陕、蒙间文化传播、交流通道的认识和了解;东周遗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晋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州水壤清嘉、蚕桑繁盛,自古以来是丝绸及其制品的著名产地.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过6000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证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具有丝织的技术.春秋时期,吴国宫廷就设立织里,生产缟素罗锦等织品.宋朝先后有北宋的苏杭造作局和南宋的苏州织锦院,皆为官府织造,工匠多达数干人,苏州的宋锦、缂丝、刺绣就是在那时开始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9.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共发现遗址千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余处,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出土)1953年,在陕西西安附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前仰韶文化类型的半坡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已发掘的有46座房屋,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一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应是氏族成员公共活…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三年初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沪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原始社会的村落遗址.一九五八年,在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不久,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即为遗址亲笔题名.从此以后,半坡遗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  相似文献   

11.
大汶口文化是以1959年首次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1],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和皖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距今6300年到4500年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栾丰实先生将大汶口文化统分为三大期六小期11段[2].我们认为,这种分期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2.
后陈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重岗社区后陈村,在重岗山南侧坡地的边缘,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于2013年春季由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在重岗山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遗址保存状况较差,在2013年冬季,因农民取土导致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国家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于破坏严重,目前遗址的面积仅存约200平方米,发掘所获的遗存很难完全反映遗址文化面貌,不过可以确定其为一处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文化面貌上更接近于泗水流域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也受到照格庄类型的影响。后陈遗址是在泗洪县境内第一次发现岳石文化时期遗存,丰富了对苏北地区岳石文化的认识,扩大了岳石文化在苏北地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千年遗韵话“勾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栏一词原指一种建筑构件,即栏杆。“勾”者,曲折勾联的意思,将栏杆称为“勾栏”,源于一种如“勾”的栏杆纹样(图一),这种样式被称作“勾片造”,其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并成为最典型的栏杆纹样,后世遂用勾栏一词泛指所有栏杆。勾栏的出现实际上远在汉代之前,甚至早于文字的产生。其最早实例是浙江斜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直棂栏杆,其时尚值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六千年。此后数千年间,勾栏的样式逐渐演进,形制日趋丰富。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将作监李诫作《营造法式》,其中载有“单钩栏”和“重台钩栏”做法,其样式、尺度记…  相似文献   

15.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  相似文献   

16.
1921年,受聘于中国政府农商部任顾问的瑞典学者字特生、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等五位专家,在河南省渑池县紧靠“醴泉”的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公元前三千到五千年间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历史学家称之为“仰韶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素以在历史上拥有众多卓越的技术创造著称于世。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以及丝、瓷等制造技术都源于我国。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我国人民在多种领域里总结出一套套工艺技术。这些工艺技术代代相传,形成传统,流传至今。构成了祖国传统工艺的全部内容。从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五千年前的玉器磨制技术,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和漆器制作技术。这些工艺技术经历代不断改革发展一直传到今天。中国丰富的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18.
根艺人生     
根雕艺术是天然树根与人工雕刻、天人合一的艺术,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巧妙结合,一个好的根艺让人陶醉,让人遐想,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根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和木雕等器物来看,那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具备鉴赏自然美的能力.据文物部门考证,我国最早的根艺作品始于战国时期,那时根雕艺人很少,他们将偶得的天然成形根材加工成品后、贡达官贵人玩赏,所以品种单一,作品极少.  相似文献   

19.
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雍五畤考古研究的又一大突破。自2015年血池遗址被发现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并发掘3处雍五畤祭祀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对雍五畤祭祀的认知,证明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正确性。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研究过程中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合作,利用DNA、锶同位素等自然科学方法分析出土材料,对雍五畤祭祀用牲、用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西北,为配合大西高铁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1年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陶窑2座、灰坑数个,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等。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河拱"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兼具竖向深穴与浅穴式的半窑洞式特点,应属于窑洞式建筑的前身,其成排分布,反映了当时集群而居的社会形态。河拱遗址较完整揭示了忻定盆地龙山晚期人类聚落的全貌,特别是房址和陶窑的发现,为深入探讨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