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火是只叫鹰的鸟儿。那个东北秋天的周末,我摊开了任火的专著,不由得想起朋友安造计在一篇文章中的比喻:任火是一只鸟儿。  相似文献   

2.
锦旗故事     
于宝栋 《中国档案》2006,(10):58-59
在山东省诸城市档案馆的库房中,有一面一米见方的锦旗。锦旗上有八个大字:档案是宝,感谢档案。看着八个遒劲的镶金大字,我想起了那个天气晴朗的早晨。  相似文献   

3.
平生写过无数篇自以为满意的稿件,惟独《血铸清风碑》令我终生难忘。英模的壮举令我魂牵梦绕,英模的精神在我的意识里不断延展,至今想起那个偶然获得的线索,仍然令我心潮难平。  相似文献   

4.
刘翔背后的档案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成了名人。刘翔的一跃成名,源于他惊世骇俗的12秒91的飞翔。那个奥运夜晚,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奥运凌晨,我在荧屏前见证了这一完美的瞬间。那情那景,至今想起就会热血沸腾.怎一个爽字了得!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翻开《剪报本》,总是不忘浏览一遍那篇2002年2月25日《解放军报》刊发的头版头条稿件:《沈阳军区某装甲团用一个光盘取代6个现场会》。想起3年前那个难忘的日子,我的思绪难平,心潮涌动。  相似文献   

6.
每当听到人们唱起《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想起草原上的那个神秘的"工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因为,我40年档案工作生涯就是从那里开始的。金银滩草原在青海高原上的青海湖畔。因为盛夏季  相似文献   

7.
难忘的交谈——深切怀念刘绍棠老师马体忠夜里静极了,窗外还在下着雨。灯光下,我手捧着刘老师的遗作,心情难过极了,眼里盈满了泪水……初次合作非常愉快。约稿时我只是提前打了个电话,刘老师便欣然应许,把几十万字的《绍棠随笔:四类手记》交给了我,当时我们并未签...  相似文献   

8.
有不少等待戈多的人,最后发现自己成为了叶公式的人物作为犹太后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运用的戏剧元素,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那棵树让人想起圣经中的智慧树或生命树,流浪汉让人想起犹太人的流浪命运,那个被人用鞭子和绳子抽打与捆绑的幸运儿,让人想起自称上帝选民的犹太人,那个总在快终场时捎来口信的孩子,让人看到天使的影子;而让剧中人苦苦等待的戈多,隐隐让人觉得像是英语中上帝一词的谐音,是神,是救世主,是代表希望的任何东西。在犹太社会的传统中,救世主弥赛亚是一个永久的希望。但是,以奥斯维辛集中营标志出的犹太人在欧洲的悲…  相似文献   

9.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10.
新年到了,本该放眼前瞻,却突然想起一件七八年前的小事。2002年秋天,我在南疆军区任职时,曾陪同两名军事记者到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连采访。那个连队驻地偏远,距军区差不多有1800多公里,深藏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结合部的褶皱里。人迹罕至,信息闭塞。为此,出发前我特意从喀什买了十几本新书,顺便带给连队。  相似文献   

11.
张其勤 《军事记者》2010,(10):33-34
在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到来之际。又让我想起14年前的那个春天,采访最早报道黄继光事迹的空降兵某9币宣传科原新闻干事、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刘云魁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郭红 《出版参考》2009,(10):37-37
翻着几米的书,一页一页看下去,看文字,也看画,慢慢地觉得自己就是画中的那些人了。是那个正在跌跌撞撞地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独自在城市里穿行的盲女,还是那个为了女儿向月亮祈愿的痴情父亲。慢慢地,竟然又想起了好多童年时的小事,还有童年时某个场景带来的至今未曾忘记的感觉。忙碌的时光里,竟然也有了一些静静体会从前的时刻了。  相似文献   

13.
陶冶 《今传媒》2006,(7X):31-31
说到俄罗斯,中国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人都不陌生。无论是当年的苏联老大哥,还是后来的“反修防修”,再后来的苏联解体,俄罗斯重出江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现在,如果走进任何一家歌厅,唱到高潮之处常常传出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歌声:《喀秋莎》、《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至今还使得人们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4.
一场"报效祖国"的三线运动,如今早已结束,工人们都已年迈,厂房也变成了机器的墓地,但一切却依旧不为世人所熟悉,他们就好比一个时代的风,刮走了,再没人想起多年以后,罗尘带着纪录片团队重回三线时,想起的是父亲将他扛在肩膀上走在刚竣工的湖南省煤炭机械厂的那个傍晚。当时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工厂里四处红彤彤的,厂区后面的家属区还在建设中,热火朝天,人声鼎沸。  相似文献   

15.
1988年11月,我到大理开会,遇见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程兴业老师。我挤到他身旁,向他问候,并向他询问:刘老师呢?怎么没来? 刘老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刘名涛同志,原来是“广西人民”的,后调到“教育”任总编辑。1981年在庐山开会时,我在九江  相似文献   

16.
陆小华 《新闻记者》2008,(10):87-88
把<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的目录交到本书编辑手里,正逢2008年的世界地球日.邮件发出的那个晚上.想起20多年前的那个还有些倒春寒的晚上,放下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仰望星空.犹见星光闪烁,如喃如语,流动变幻,相联成构,组成了奇妙的结构体.有了这样的隐现其间的结构,天空不再空泛无灵,而好像有了生命一般.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2月28日一大早,从成都赶来的刘老师来到绵阳市档案馆,急迫地请工作人员把她昨天下午来电查询的职称文件拿给她确认。刘老师在确认查询结果就是她本人需要的文件后,非常激动地说:"本来以为我今天来这里,要耽搁上一天才能查到,所以起了个大早  相似文献   

18.
速成的代价     
在7月16日的《新民晚报》上,有一篇贺友直先生的文章:《不禁想起阿达》。他说,他基本不看国产动画片,最近偶尔看到一部,看了几分钟就不喜欢了,原因在于"动画不动",当然不是完全不动,人物在讲话时眼动嘴动,还有就是谁讲话时谁就挪到前面来,人物根本不是靠自己的动作进行表演。观众看的大致就是剧本,或相当于"看"一个广播剧。他想起了过去由阿达创作的《三个和尚》,在那个动画短片里,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上篇最最最!!!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极端的年代。那时,“最”字的使用率极高,什么最红、最忠、最最伟大,云云。今天,这怪现象已如浮云掠过,不复存在。但夜深人静时,一想起那“最最最……”的喊声,就一阵竦然,还会联想到  相似文献   

20.
看见大学同学写的一篇博客日记,标题是《不经意间刺痛我,已无勇气》,内容只是第六届北大未名湖诗歌节日程,无更多赘文。便想起当年,他逃课坐一天硬座去北京,只为了这诗歌节。而现在,他正是在北京工作,却不敢再将自己放到属于回忆的那个氛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