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必修5《逍遥游》一文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一句,文下“天池”的释义为“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乍一看,似乎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2.
2013年高考安徽卷有这样一道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相似文献   

3.
有些人连最简单的道理也想不明白,我们称之为傻子;有些人总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我们称之为疯子。  相似文献   

4.
2014年5月1日凤凰网有一条资讯——《“五一”小长假首日天安门游客爆棚》。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被冠上了各种各样的名头:深度语文、诗:意语文、生命语文、心根语文、绿色语文、青春语文、本色语文、简约语文、自觉语文等等。  相似文献   

6.
心心相“Q”     
来信剪辑:高三的友谊应该如何维持啊?认真学习吧,朋友之间的感情就会慢慢变淡;经常一起交流吧,肯定要浪费学习时间。高三是不是一个不适合交朋友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镜头一:“老师,你什么时候变成不听话的小孩了?”  相似文献   

8.
当前,许多教师的备课存在抄教案、重形式、缺个性、备教分离等现象,若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扪心“四问”。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中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记载极为简略:“公将鼓之。刿谫:‘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在解释胜利的原因时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似文献   

10.
曾有人评价: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不忠;读《祭十二郎文》不落泪者,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落泪者,必不仁;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必不孝。这些文章都是倾注了作者至情至性的极品之文。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课本对此句中“教坊”的注解是:“教坊,唐代宫廷的乐舞教习机构”。此注解很不详备;当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学生又生疑问,堂堂一位大诗人,为何与歌女同命相怜呢等等,这里有必要对“教坊”一词做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日前,听了几节同文异构课一《荆轲刺秦王》,几位教师对文中“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的“虽”字解释不一。有的解释为“虽然”,有的解释为“即使”,还有的认为两种解释均可。虽然《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虽然”,但是经过评课讨论,教师们还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本期话题:同课异构无疑,同课异构作为提升教学效率的一种研讨方式和方法,因其浓烈的操作性和相对科学的叙事性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14.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提供了一段“虚拟”的但现实感很强的材料。材料分两个层次: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想捐助三个贫困家庭;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不同态度。富翁是慷慨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好歌曲》的节目现场,“四大导师”之一的杨坤不止一次地用“走心”来明确自己选歌的标准。好歌曲如此,好文章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读应该是自主的,而不是额外的;应该是“我要读”,而不是“要我读”。那么,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究竟怎么引导学生充分读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读有哪些特别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何谓“语文的缰绳”?王先生一言以蔽之: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所选的《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吴楚材评价此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此文与二般墓碑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文章以明末苏州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阉党残酷统治的斗争画卷为大背景,  相似文献   

19.
“真的猛士”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在全文思想情感达到高峰时的喷发与总结,这一词语及其背后的形象,强有力地振拔全文的精神力度,是全文思想意蕴的关键所在。作为文章的重要形象和抒情载体,这一词语与“庸人”相对,将鲁迅的沉痛、愤郁、反抗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颁布与实施后,由于部分教师不能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于是乎一向单调枯燥的课堂练习出现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效率低下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处理好课堂练习中“要”与“不要”的关系,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