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人生     
边城这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小城哺育了翠翠,翠翠心里也装着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翠翠的小城里灵秀,多情的山水酝酿着翠翠的孤独,蓦地发现孤独一直都在,一直都充溢着翠翠的小城,于是乎发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2.
《边城》中翠翠的一生是悲苦的,究其悲苦人生的成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成长的孤独形成寂寞的心灵世界、闭塞的环境给翠翠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冥冥中的"自然""人事"把翠翠推向爱情的深渊和人性的贫困让翠翠与爱情失之交臂等。  相似文献   

3.
寻找翠翠     
祝勇 《教学随笔》2013,(Z2):22-23
<正>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里,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 ,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 ,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一 )祖孙之间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 :操心其婚姻 ,教育其做人 ,顺从其要求。翠翠从小失去父母 ,爷爷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面对逐渐长大的翠翠 ,为了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老船夫奔走、周旋于大老、二老、顺顺和翠翠之间 ,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尴尬 ,操碎了一颗本已苍老的心 ,直至最后也不得结果 ,在一个雷雨之夜消无声息地死去 ,留下翠翠一人苦守渡口。祖父对翠翠的爱又不是一种溺爱 ,当翠翠因“爱”的…  相似文献   

5.
课本中有一篇<翠翠>,节选自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不被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深深地吸引,尤其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那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更是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与此同时,却又对故事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情节--翠翠摘虎耳草,感到十分不解.是啊,翠翠为什么要摘虎耳草呢?  相似文献   

6.
当英子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当翠翠见到渡人一面用同情的眼光瞧翠翠.一面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时,“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心里软软的,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  相似文献   

7.
寻找翠翠     
曾婷 《同学少年》2009,(12):34-35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踏入凤凰,我来寻找翠翠。翠翠生得好看,这是老大和老二都承认的。如细柳的眉和似水的眸在她的脸上显得独特而又别具韵味。翠翠生性活泼又乖巧懂事,还极爱听动人的山歌,亦爱沉浸  相似文献   

8.
《边城》呈现出“成长小说”的特质。翠翠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展现出她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与茶峒的关系上,翠翠面对寂静、平凡的生活产生了“离开”的愿望,但出于照顾祖父的责任感而压制了欲望;在与祖父的关系上,翠翠的内心充满着丧失亲情的焦虑与恐惧,但失去祖父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走向独立;在情爱关系上,自卑心理下的翠翠既渴望爱情又逃避爱情,但在具有爱的能力后,最终决定守候爱人归来。借助“成长小说”这一阅读视角,聚焦于翠翠这个人物本身,使读者更好地从其生命哀乐中领悟沈从文所谓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9.
以随笔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难度很大;用随笔的方式把人物写活,难度更大。本文以随笔的方式评论沈从文的名著《边城》,评论《边城》中的小女孩翠翠,阐述她的天真与淳朴,描摹她的渴望与期待,下笔细致入微渗透灵魂,实属不易。作者先是写翠翠在渡口站在木船上的期待,那是因为她有了思念,有了爱。面对湘西的山、面对湘西的水,和远去的心上人,翠翠在等待,她心中隐藏着美丽,隐藏着秘密,她望穿秋水,感受着冷冷的风,固执地坚持着。作者写出翠翠的真诚与执着,把一个天真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翠翠纯真的期望,同时也使人为翠翠的纯真的爱而担心。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翠翠真情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失落,指出翠翠在生命途中为了爱而不懈地追求,在追求中更加显示她的个性,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炽热的爱和为了美好的爱情而苦苦等待,为了爱情而苦守渡口。尽管爱情也许永远地遗失了,但她的信念却不会因此而失去美色。作者在评论翠翠的独特时,不仅写出她内心的期待和美丽的心灵,而且着重写出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正是本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描写了湘西美丽的山水景观,在这样的山水景色之中,却演绎着翠翠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述之:翠翠的成长历程是孤独的,情感的成长却被人为地安排着,内心世界终不为人知,地域的风土人情也无法使她放开的去爱。总之,翠翠的悲剧终没逃离宿命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正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边城》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展现出的风俗人情之美,很多同学对湘西天人合一的世界无限神往。(板书:田园牧歌)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边城》的主题和翠翠很关注。(板书:翠翠)(幻灯片)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我知道许多管船渡的老人,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在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生齐读。师:那么《边城》里翠翠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作品里的描述。(幻灯片)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认识作家笔下湘西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2.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3.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美。4.揭示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意图。课文仅仅节选了三章,加上“草灰蛇线”的情节特点,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情节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主人公翠翠心理层次的渐次展示,也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其心理特征。故教学难点确定为: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边城》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要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故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  相似文献   

14.
高爱国 《语文知识》2013,(3):129-129,60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结尾处为翠翠安排了一个永远等待的结局:“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5.
落叶儿翠翠     
向辉 《小火炬》2008,(5):17-19
夏日里,一阵狂风,整个森林都颤动起来,沉寂了许久的森林涌动着绿色的波涛。在一棵枫树上,有一枚叫翠翠的叶儿更是激动,她扭动着身子,跳着强节奏的迪斯科。也许是节奏感太强的缘故,翠翠竟从树枝上跌落下来。在跌落的一刹那,翠翠痛苦地闭上眼睛:"这下完了。"她飘飘悠悠地往下坠,落在一块草地上。  相似文献   

16.
《边城》中的恋父情结与情爱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从的《边城》展示了一个地处边远的田园牧歌世界,生存的默契与依恋跨越了伦理界限,凸现在翠翠与祖父的情感世界中。这种默契与依恋铸就了翠翠的情爱悲剧。  相似文献   

17.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山水如诗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外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英俊和男子气,又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了天,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诗如画的古渡头。故事就这么简单,但就这么诱人!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沈从文“在他成熟的时期,他对几种不同文体的运用,可说已到随心所欲的境界,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是沈从文最…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对湘西世界进行的最美丽的文本编织和倾诉,翠翠更是将沈从文的“心梦”推向了极致。本文从翠翠的形象塑造入手,探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矛盾对沈从文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给《边城》中的“翠翠的母亲”作注时说:“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以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自杀。”《现代汉语词典》对“殉情”的解释是:“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可见,“殉情”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殉情自杀”语义重复,应去掉“自杀”。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1):72-79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纯洁纯粹的,这在他们的相遇、翠翠的梦以及傩送对碾坊的拒绝等事情上表现了出来。它的不确定的结局既是命中注定的悲剧,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普通人的生命韧性与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