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所收《劝学》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论述其教育思想的名篇。高中语文课本所选三段,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等三方面,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本文虽为节选,但主题突出,结构严谨,也可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2.
《劝学》劝学《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孔颖达疏:“劝学,劝民学问也。”意思就是劝勉人们学习问难。《说文》:“劝,勉也。”“勉,强也。”“劝”和“勉”都从“力”,所以段玉裁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可见劝还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不过,段又引《广韵》:“奖,勉也”并在注中按:“勉之而悦从亦曰‘劝’。”既有劝,又有勉,这该是“劝”的本义,对此教材宜作题注以使学生全面理解。“劝学”作为篇名影响深广。白居易、王安石均作过《劝学文》、司马光还写过《劝学  相似文献   

3.
《劝学》位居《荀子》三十二篇之首,足见荀子将学习问题提到了立身处世的重要高度。《劝学》第一自然段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使用三个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一论点。其中一二两个喻证过程及喻意较明显,请看下面的图示及说明:  相似文献   

4.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5.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的“学习提示”部分这样提示:“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这强调了要开掘出荀子《劝学》、韩愈《师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全面而非片面、深刻而非肤浅的阐述,才能契合本单元学习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笔者试着来阐释此问题。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7.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高二册劝学【学习要点】明确荀子所阐述的关于学习重要的道理,借鉴文章所总结出来的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经验。这是我们学习《劝学》的目的之一。此外,我们应认真体味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本文非常有...  相似文献   

9.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劝学》(高语一册)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该文的特色之一是“善用比喻”,三个自然段就用了20多个,可以说是触目皆美譬,俯拾皆妙喻。体现了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议论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课文一:《劝学》主题:学习的作用;意义;方法态度……课文介绍《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而《劝学》更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首篇。他在文中劝勉鼓励学子“学不可以已”,与至圣先师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文章的成功在于比喻的繁富精当,珠串璧连,尽善尽美,特别是通篇用喻,旨深言浅,蕴含哲理,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反映了荀子观察认识事物不同凡俗的深刻性。“文以载道”,学习《劝学》,就要透视载体蕴含的哲理,发散其内在的辩证美,以提高我们的综合审美素质。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的词义也必然相应有变化。古代的词义,有的是至今未变的,如:“人”“水”“牛”“羊”“山”等,绝大多数则发生大小不等的变化。变化大的,如“叔”,古义有“拾”的意思,《诗经、七目》“九目叔苴(qū)”(九月里拾麻籽),现则无此古义,只有“叔伯”的意思了。变化小的,如“劝”,古义为勉励、鼓励,《荀子》《劝学》篇中的“劝学”,即勉励、鼓励人们学习。现在“劝”是规劝、劝解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在讲课时,必须废除注入式,改变串讲法,着重在“引”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即: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属于何种体裁?如教《劝学》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劝者,勉也。劝学即勉励人们和鼓励人们学习。属于议论文。并指出上古的“劝”字多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和规劝。又如教《出师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出师”即出兵,“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作用是“陈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6.
《劝学》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是荀况的代表作,也是历经时间考验,广为人们传诵的名篇。文章是作者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集中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劝勉人们坚持不懈、精诚专一地学习。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文章正面说理的话语并不多,道理却讲得十分透彻生动,易于接受,这主要得力于文章巧妙的论证方法——设喻论证。《劝学》(节选的课文)设喻论证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全文20个比喻,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有的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教学要求,笔者在《劝学》《师说》联读的教学中创设情境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学习之道”,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  相似文献   

18.
"劝学"是荀子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字,在荀子看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其次是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其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荀子学术思想中"劝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荀子所谓"学"的主要知识。荀子的《劝学》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从高中学生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劝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高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解荀子“劝学”之用意,关键在于理解“学”字的内涵。儒家原典及相关文献认为“学”字内涵有二:一日效,即模仿;二日觉,即感悟。“觉”为主意,而“效”为工夫,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君子的“智明无过”,也就表现在对“天象”与“人象”的正确感悟与模仿上;同时,君子所学之内容,不仅包括《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有扩及整个宇宙与世界的当下之变。苟子“劝学”是建立在其“性恶说”之上的,亦即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去恶向善、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20.
《劝学》是节选文本.到底“劝学”是何含义,为何“学不可以已”,如何“学以成人”,怎样才能“积以成圣”,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实,荀子所言之学,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师法礼乐,践行化恶为善,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就是先从做书生开始,不断“受绳则直”“就砺则利”,达到君子境界,再到圣人境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炼修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