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79-80
道德需要确证了道德主体的存在;是一种需要的派生物,具有明显的价值特性;与主体的道德潜能相关,是具有先天本源性基础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4.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3):8-15
道德起源于社会的道德需要,亦即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之需要;个人道德需要——亦即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则起源于道德,是道德被遵守从而得到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只能是为了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个人利益;而不可能是自律的,不可能是为了道德自身、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这就是被道德的最为深刻的本质——道德和美德是一种必要恶——所决定的道德起源和目的之客观定律。 相似文献
5.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6.
道德需要情境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性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关注学生道德需要,要把构建学生道德需要情境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把提升道德需要层次作为教育的主线,学生道德需要的自觉外化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李蓓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4):64-65
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师范院校思考的问题。以内在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能够为德育的实施展开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玢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84-87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9.
道德需要是“蕴含在人的社会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之中的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教育对象自我道德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各种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 ,高校德育带有基础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激发并提升教育对象的道德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教育教育观念 ;二是要科学编排并不断更新德育内容 ;三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理解成功的意义 ;四是要优化环境 ,努力营造重德、敬德、好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柯建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3):86-87
教育家陶行知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品德教育和修养。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思想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可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方法。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因此,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2.
宋谷萍 《太原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5,23(3):85-87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13.
邓清华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94-97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不足表现在社会的道德需要和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足,它们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增强道德需要必须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和社会的道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道德教育手段,可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行为的内驱力,促使教育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道德功利古已有之。在当代中国,它有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只看到它局限性和不完满性,看不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合理性,试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苛求人人都达到超功利的神圣崇高的道德境界,是道德理性的迷失与偏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健全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6.
嵇康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的忧患、对百姓的同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呈现出的道德人格问题,有感于嵇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风范,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在道德实践中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玲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5)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许多论述是我国教育的宝贵遗产 ,本文主要分析、阐述了孔子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