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更清楚、更深刻、更持久。古代有个下棋能手奕秋,有两个小孩跟他学下棋。一个小孩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  相似文献   

2.
注意与学习     
古时候有位秋先生,棋艺高超,天下闻名,人称“奕秋”。有两个人拜奕秋为师。在听课时,一个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另一个人也像在听讲,但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结果,后者的成绩远不如前者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3.
孟子有一段话:“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大意是说,下棋是一种小的技艺,不专心致  相似文献   

4.
专心致志     
《下一代》2010,(7):38-38
【语出】:《孟子·告子上》 【原文】:今夫奕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文】: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地干某件事 【故事】:古时候,有个下棋的高手,名叫奕秋,棋下得很好,他还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们把棋也能下好,他每天都耐心地教他们,但是两个徒弟的表现却不一样,其中一个学生专心一意地学习,对老师的讲解特别注意听,遇到不懂得地方,就向老师求教,奕秋很喜欢他,而另一个学生却认为下棋很容易学,所以他听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下棋高手,教授两个弟子学下棋。听课时,其中一个总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有时还能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和老师探讨切磋一番;而另一个则不然,从不认真听讲,总是走神儿,总觉得面前似有飞禽飞过,总幻想何时用飞箭射下飞禽,有时竟还情不自禁地做出拈弓拉箭的动作,虽然老师三令五申,但学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6.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一定事物加以审察的趋向性活动.人在注意时,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其余区域转为抑制状态.注意是我们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古人十分重视学习要集中注意力.孟轲曾留下一篇寓言,题为《学弈》,说有两个人向名棋手弈秋学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把棋艺学到了手,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结果没学到棋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愈强烈,则感觉愈明确和愈清楚,因此,它的痕迹也就愈巩固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注意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排除分散注意的因素,使学生专心学习.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教小学五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中的《学奕》时,思想上震动很大,感触颇深。串讲课文以后,我赞扬了寓言故事中的第一个人,他“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批评了第二个人:看样子在听奕秋讲,实际上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接着又引用这个故事批判了林彪一类骗子的“天才论”。……正讲得兴浓,忽然发现教室一角好几个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有些恼了,手一指,挖苦地说:“你们几个同学不会是在议论有什么大雁、天鹅将要飞来而准备拿弓箭去射吧?”他们把头一偏,没吭声。于是我借题发挥,问大家:“我们能不能学寓言中的第二个人?”不能!”“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弈秋也有责任兼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感素质教育刘秀芬刘晶《孟子·告子》有一则小故事,说围棋手弈秋教两个弟子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当然成绩极佳;另一人则“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自然没有学出名堂来。道理何在呢?孟夫...  相似文献   

9.
弈秋教法不可取安徽夏守柱据《孟子》记载,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他教两名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很听话,奕秋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从而取得了好成绩c另一个学生则不然,下棋时总以为有鸿鸥飞来,想着拉弓去射它。结果学无所成。后人总是责备那个学生学习不专心。我...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在学习上也提倡专心致志,集中注意。他在《孟子·告子上》篇中记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说,两个学生同时跟弈秋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结果学得好;一个学生看来在听讲,其实却想着引弓射鸿鸟,学习效果就差。这并不是后者的智能不及前者,而是由于他不专心致志。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说:“心枝则无知,顷则不精,贰则疑…  相似文献   

11.
怎样听好课     
学好功课的关键(jiàn),是听好课。要听好课,首先要具备三点:一是知识的准备,也就是预习。二是工具的准备,如书本、笔记本、学习文具等。三是要有充足的精力。准备做好了,怎样才能听好课呢?别急,先听我来讲个故事———古代,有两个人同时向一个下棋高手学下棋。他们一个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棋艺越来越精;另一个表面上似乎在听讲,心里却想着要去打鸟,棋艺毫无长进。怎么样,你明白了吧,听课不能分心,否则会错过了老师所讲的内容,少学到一些知识。勤动脑、勤思考、多提问、多答问,这些也很重要。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许多老…  相似文献   

12.
创生课堂     
有一篇课文《学弈》,讲一名叫“弈秋”的老师教两个学生下棋,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授,第二个学生在学的时候却一味想着用弓箭去射天上的鸟,而老师未加阻止。结果第一个学生的棋艺大进,而第二个学生却相差甚远。课文的最后提出了学习应该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之论。这篇课  相似文献   

13.
1.listen (to),hear 这两个词都有“听”的意思,fisten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常和介词to连用,后面接宾语,表示专心致志地听着,是指有意地或注意地去“听”。例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孟子《弈秋》的故事: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一块儿听老师讲下棋的知识,但是听讲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专心致志,只听老师讲解,任何事情也干扰不了他;而另一个心里总想着有大雁从天空飞过,怎样用箭把它射下来炖肉吃。结果,前一个学得非常出色,后一个学得稀里糊涂。同样是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出现两种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开着七彩的花儿。花儿们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正是这芳香让这条长长的路多了许多美丽的回忆。这些花儿的名字叫做——故事。哪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哪一个孩子的心中没有故事里的角色?可是故事好像从来都是别人的,妈妈讲的故事是妈妈的,书上讲的故事是作者的。想随时都有故事听还真不容易呢!要是世界上有个装着故事的口袋,把这口袋打开,就能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自由地飞呀飞。只要我们想听故事,一伸手,就能抓住一个,那多好啊!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神奇的“故事口袋”吗?是的,“故事口袋”真的存在,而且就在你的身边。…  相似文献   

16.
原中学语文课本有《学弈》一课,讲的是有两人跟弈秋学弈,一人专心致志,一人形似听而神未听,其结果自然是后者“虽与之俱学,弗之若矣”(不如前者学的好)。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后一学弈的不专心致志,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有所收获。但我认为,仅仅指责后一学弈者,实不公允,弈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们住在七楼,儿子刚上小班,每天回家要爬一百四十级台阶,这成了儿子的一大难题,以至于每次在楼梯口时,儿子就一个劲地进:“妈妈抱!”我决定帮他渡过这一关。 一、转移注意法。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说,不仅要有足够的体力去登攀,而且关键是要有解除心理上的压力。我开始想办法转移这种压力。儿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我用一则则故事转移了孩子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近来,常与人论及学习成败与性格的关系。笔者认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学习的成败,极端者可因之学有成就或完全失败。有的人学习数年如一日地脚踏实地,有的人却时起时落。古时候就有这类的例子。弈秋教二人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随时以为天上有鸿雁要来了,想拿弓箭去射。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十二月中旬 ,我去新余参加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坛活动。在大会上 ,我聆听了各代表队畅谈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维、新观念 ,深受感动 ,也受益匪浅。特别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多次提出的“注重情趣教学 ,强调赏识激励” ,我更是深受启发。听一听 ,很冲动 ;学一学 ,很激动 ;想一想 ,很感动 ;回来以后要行动 !不能白学 !这是归来后的一堂作文指导课 ,本次作文要求写“我学会了××”。为了使学生能紧扣题眼“学会”一词 ,我板书了三个字 :不会→会。我正在告诉学生们要注意把学的过程写清楚时 ,范雷同学举手发言了 :“老师…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只见注水不多时,壶开始倾斜。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注入,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