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宜帆小朋友问我:“老师,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空气在哪里呀?”我想了想说:“你把嘴闭上,捏紧鼻子看看有什么感觉。”孩子照此做了,一会儿小脸憋得通红,赶紧松开手说:“憋死我了。”我告诉他:“你知道人离不开空气了吧。”然后给他讲了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与女儿同行     
当女儿能用那稚气的眼神观察周围的人或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诸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晚上为什么会有星星”“为什么会有好人和坏人”等问不完的“为什么”。女儿初入小学时,涉及的“为什么”更是让  相似文献   

3.
本课讲的是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坚持做科学实验的事。该课第三,第四自然段多次涉及到一些化学知识如“白磷的燃烧”、“硫酸烧毁他的衣服”、“硝酸差点儿弄瞎了他的眼睛”。什么是白磷、硫酸,硝酸?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又为什么会产生危险呢?白磷是一种蜡状的固体,易燃烧。在常温情况下,白磷也会缓慢氧化,放出的热量积蓄体内达到了它的燃点(40℃)时才能自燃,实验证明:若气温在25℃时,白磷在空气中至少要五分钟后才能自燃。为什么课文上提到的是“一遇空气马上燃烧”?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了解发生此事所处的环境条件了。  相似文献   

4.
《小读者》2005,(4)
不少人都有过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但饥饿为什么会导致胃部“鸣叫”呢?德国科学家解释说,胃部“鸣叫”是胃部肌肉挤压其内部的水和空气造成的。人体在饥饿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些不同的反应,比如最简单的“感觉”到了饥饿,或者是“肚子饿得咕咕叫”了,甚至“饿到头昏眼花”了。这其中的“咕咕叫”无疑是最明确的信号表明你需要进食了。营养学家哈斯勒研究发现,其实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尚存有空气与水。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都有过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但饥饿为什么会导致胃部“鸣叫”呢?德国科学家解释说,胃部“鸣叫”是胃部肌肉挤压其内部的水和空气造成的。人体在饥饿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些不同的反应,比如最简单的“感觉”到了饥饿,或者是“肚子饿得咕咕叫”了,甚至“饿到头昏眼花”了。这其中的“咕咕”叫无疑是最明确的信号,表明你需要进食了。营养学家哈斯勒研究发现,其实当人们说自己的肚子空了感到饥饿的时候,在胃部也并非是空无一物,而是尚存有空气与水。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胃部肌肉的相互“拉扯”运动,会使得胃部形成诸如一根“软管”一般的状…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4,(9):104-105
我们都看过烧开水,水烧开了,水蒸气就急着跑出来,把水壶盖顶得“嘭嘭”响。那么,空气“烧开了”会怎么样呢?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加热后的水和空气,与冷水,冷空气相遇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一、“秘密”的由来我说的秘密是——当你把鞋子和袜子脱掉了想去洗脚时,会有一股浓浓的臭味扑鼻而来,这是为什么呢? 二、对“秘密”的分析1.从运动鞋的制作材料来看。如果你所穿的运动鞋的鞋面是用皮革做的,那么鞋里的空气  相似文献   

8.
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疲于应付的父母便会失去耐心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其实,“为什么”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激情。随着一次次“为什么”的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经常持不耐烦的态度,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的态度会打  相似文献   

9.
首先要知道雷为什么会打死牲畜、打毁树木。原来,雷是空气中的自然放电现象。有云和云之间放电形成“横雷”,这样雷不会打坏地面的物体。有云和地面之间放电形成的“直雷”,这样雷才可能打死人畜和毁坏其他物体。“避雷针”就是为了防这种雷的。它所以能避雷,就是它把云野的雷直接传到地下去,雷不经  相似文献   

10.
《广东第二课堂》2010,(12):20-23
我一打喷嚏,妈妈就说,你的鼻炎又来啦!你不知道此刻的我有多难受!鼻塞使我呼吸不顺,就连话也讲不清楚。我问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说:“空气不好啊!”  相似文献   

11.
杨发文 《物理教师》2002,23(7):47-47
新编高中物理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二册第1 2页有一则阅读材料 ,谈到高空的气温为什么很低 ,这个问题与许多气象知识有联系 ,为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 ,有必要从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说开去 .暖空气上升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 ,比重比周围空气变轻的缘故 .越往上 ,气压越低 ,所以暖空气就越膨胀 ,同时 ,空气膨胀时 ,对外做功 ,自身内能变小 ,所以温度便会下降 .这样 ,由于空气不断变冷 ,山上就变成了“寒宫” .干燥的空气每上升 1 0 0m ,温度会下降 1℃ .而如果空气潮湿 ,含有水蒸气 ,由于温度下降变成水时就会散发热量 ,使空气变…  相似文献   

12.
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水珠在水上漂动的情景。为什么水珠没有溶于水中,而是在水面上到处“走”?法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水珠之所以能在水上“走”,首先是因为在水珠和水面之间有一个空气层,里面的空气是水珠与水面接触时没能及时“跑掉”而留下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教学中每当讲到大气压是“大气的重量而产生的”,[1] 是“从地球表面延伸至高空的空气重量使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其值是“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等等时 [2 ] ,富于想象而又爱思考的学生往往会进一步提出“大气气体分子都是弥漫悬浮的 ,为什么会对地球表面产生与大气重量一样的压力”、“若真如此 ,不透风房内的大气重量要比房外小得多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气压减小后的不适应”等等 .这原本是涉及到气体分子运动论范畴的问题 ,但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学物理学的大气压时就会提出 ,这就需要我们对与气压有关的气…  相似文献   

14.
多功能笛子     
这种笛子的每一个音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说“1”,它可以喷水,“2”可以释放出空气清新剂,“3”可以发出警报,告诉人们哪里出现了险情。比如,当某个地方失火时,“3”就会发出警报,告诉人们某地方失火了。人们赶到失火现场,对着“1”吹,它便会把火浇灭,“2”立刻释放出空气清新剂,空气便清鲜了,火也灭了。小金飞侠:哎,腊肠,我看这种笛子真的很神奇?!不过好像不能当着你的面随便吹。腊肠:为什么?小金飞侠:万一我不小心吹了“1”,你会不会变成落水狗啊?腊肠:哼……多功能笛子$湖南通道县双江完小五年一班@陈舒婕…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提高兴趣,易记,而且对成语本身的寓意也将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大家共熟的两个成语。我在学生学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后,提出了这两个成语,并让学生展开讨论,1.“扬汤”为什么会止沸?①“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②“扬汤”相对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及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所以“扬汤”其实加快了液体的蒸发;④又因为液体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致使本身的温度下降,那么在沸点下沸腾的液体既然由于加快蒸发而使其温度下  相似文献   

16.
干电池为什么会“跑电”呢?干电池“跑电”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在保存的时候,与导电体接触或者是空气潮湿,造成正负极之间导电。另一方面是由于干电池内部各种原料不纯所带来的杂质产生的影响,使锌与氯化铵无时不在消耗,电容量不断降低。另外,在电解液中,存在不同价的同种杂质金属离子,也会引起干电池“跑电”。而电池连续照明(或作其它用)时间太久,往往会使电解液的浓度和锌筒的厚薄不一,部分发生破裂,或受潮等,都是干电池“跑电”的原因。干电池为什么会“跑电”?  相似文献   

17.
一、1=逗还记得小时候傻乎乎的样子吗?挺逗,对吧?那时候啊,我什么也不懂,但对什么都好奇。天空为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什么会变颜色?星星为什么一直不停地眨眼睛?身上痒痒是不是因为空气中的“痒”(氧)气的缘故……整个儿就像问题葫芦,大人们时常会怜爱地拍着我的脑袋:“这孩子这么爱问问题,将来一定有前途。”可是现在呢?我真的那么“前途无量”吗?生活真的很逗,爱和我们开玩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伤仲永”罢了。二、7=喜“还是小时候好啊!”我想,每一个长大了的人都是会这么说的。是的,童年的确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18.
上《空气》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知道空气是“向四面八方流动”的,我让学生观察点燃的香所冒出的烟,并思考烟为什么会飞散?怎样飞散的?从而得出结论。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点燃的香所冒出的烟具有一定的温度,烟基本上是向上飞散,学生难以从中得出“向四面八方飞散”  相似文献   

19.
问题1:节日里同学们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突然破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答:因为气球中充满了压缩气体,当气球破裂时,气球内压缩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周围空气的急速振动,这些振动由空气传到耳朵里,  相似文献   

20.
张丽芝 《学前教育》2023,(24):14-15
<正>作为理工科妈妈,我认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十分有必要。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中随处见到的现象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妈妈,为什么蚯蚓会干死?”“妈妈,为什么秋天叶子有的变黄,有的变红?”“妈妈,为什么冬天玻璃上有雾气?”“妈妈,为什么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妈妈,电视里的人是怎么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只是应付地回一句“不知道”,那么孩子从大人的语气和表情中,就会感受到不理解和不支持,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