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平精神,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系统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公平为核心,在考试理念、考试管理、考试方法上坚持公平的原则,消除各种因素对考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试是测度和甄别人的德、学、才、识、体个别差异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利益,故自有考试制度以来,就产生考试舞弊现象。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为殿试,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考试舞弊。当今,考试舞弊危害极大,尤其对高校而言,它影响了...  相似文献   

5.
祁可前 《文教资料》2008,(3):100-101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纵观其发展过程,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科举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竞争公平、标准客观,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响,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部考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它肇端于隋,至唐而始盛,宋、元继其踵武,明、清继续沿袭。然而,跟其他朝代不同,科举制度在元代却经历了一个废——兴——废的曲折过程。过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选士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持公平公正原则,但历朝历代只要存在考试,就存在舞弊现象。为此,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严惩科举舞弊的法规措施。文章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能够对国家现行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方面为历代王朝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的读书人也成为了受害者和牺牲者。本文主要分析了明、清朝的"科举制度",介绍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为今天的考试管理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在“贞观之治”一目里写道“……再有,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对此,笔者认为,唐朝贞观年间,科举制度尚处在发展阶段,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要说清科举制度是否完善,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制度中历时最久而影响最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平等精神,正因如此,它才历经千年而不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严密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取用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平等为核心;高考改革的任务是,坚持平等的精神,消除其形式和内容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余年。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一直坚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经历了发展、形成、分裂、瓦解和建构的历史过程。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家族制度、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培养了强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制度的废止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知识分子失去原有制度的保护,出现身份认同危机。随着革命的演进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知识分子在党组织里获得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进行选拔考试的专用场所。"贡"本义进贡,即把物品进献给朝廷,后引申为向朝廷荐举人才。各地士人来此应试,犹如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早在唐朝开元年间,由于科举制度的日臻完善,科举考  相似文献   

16.
中秋节     
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有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节日,是专门给月亮过的,那就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那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原来中秋节和中国古老的秋分祭月有关。秋分祭月也就是在中国农历的秋分这个节气的夜晚,古代的皇帝要到专门的地方去祭月。北京有著名的月坛公园,那里的"月坛"就是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重视考试的社会。中国过去是一个科举社会,为了防止人情和关系的泛滥,现在和将来还须以考试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阀,因此现代中国还在日益走向一个考试社会。虽然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如今已被历史所抛弃,但其制度设计所体现的才学本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显示出它的无尽生命力。考试是社会生活中减少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过度追求公平也有其严重的弊病,这是当今考试改革应当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从科举制度的兴废论考试的必要性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封建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是我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经历了1300年之久。历史上曾有过六次关于科举存废之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动态地考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把它放在新制度对旧制度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加以认识,对推进和把握广泛关注的考试的存废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也是今天干部选拔的依据之一“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度的核心。“仕”者,“官”也。科…  相似文献   

19.
以皇帝制度为基础,以御史监察制度为主干,以谏官制度和举报制度为补充的中国封建权力监督制度,具有皇权监督至上、专门监督机关机构独立、权重位高的特点。这种权力监督制度对于维护封建专制的延续起过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种用考试的办法选官取土的制度,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官员选拔录用办法,从隋以前的荐举到精以后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无疑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但是,科举制度既然是一项封建的政治制度,就不可能没有弊病,尤其是考试内容的选择,从唐朝至清朝就一直存在着“所学非所用”的问题,随着村建制度的日益腐朽,科举制度也日趋败坏,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考试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