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教学与情感陶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认识过程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反映或体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黑格尔指出:“音乐所引起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共鸣,听众情感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朦胧的内心因素,把我们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物我同一状态。”[1]音乐,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  相似文献   

2.
内心音乐听觉是构成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切音乐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龄期(6~8周岁)基本能形成稳定的听觉能力,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内心音乐听觉的黄金时期。经研究,小学低龄段内心音乐听觉构成要素主要表现在节奏感、音高感和旋律感这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主要从音高感和旋律感的培养进行具体策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默唱是以内心的读谱或背谱形式准确完整的再现音乐的心理想像过程。内心音乐听觉则是在音乐声响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记忆想象和思维来呈现音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默唱对内心音高感、内心节奏感、内心和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视谱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心听觉能力”是指在内心里倾听音乐的能力。内心听觉与听觉感知不同,听觉感知是必须具有外部声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内心听觉的声源则来自于内心,具有内心听觉能力的人,能在没有听觉感知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地创造音乐和正确地欣赏音乐。由于这种能力是在掌握大量的有关知识、获得多种技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培养,经过九年义务制阶段的音乐学习,只要方法得当,我们的中小学生是一定可以获得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了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体验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歌曲是可以给听众呈现画面的,很多作曲家在写歌曲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画面,只是用音乐的这种手段把画面呈现给观众,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让歌曲去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在我看来,音乐画面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素。下面我将具体的分析在歌曲创作中如何用旋律、节奏、以及配器勾勒音乐画面。  相似文献   

7.
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音乐与儿童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音乐与幼儿精神世界的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具有同构对应关系,音乐不仅是幼儿内心意象的表现和投射,还是使幼儿向善、向美的引力,适当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发展和完善幼儿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音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存在于普通大众,还存在于一些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及从事音乐事业音乐工作者之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听众对现代主义音乐知识及对其审美经验的匮乏,因而有必要通过一些对现代音乐基本认识问题的回答,来力求填补对现代主义音乐在认识、理解、体验的上缺失。  相似文献   

9.
从肖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f小调调性的音乐都在他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过。f小调本身就是一个在音乐旋律中听起来很让人压抑与悲痛的调性。而肖邦采用此种调性创作音乐,光从音乐旋律感调性我们就已经听到了他内心所要表达的那种郁愤、痛楚感。使人很快的就能建立出整首作品的音乐形象感。  相似文献   

10.
内心音乐听觉是构成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切音乐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龄期(6-8周岁)基本能形成稳定的听觉能力,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内心音乐听觉的黄金时期。经研究,小学低龄段内心音乐听觉构成要素主要表现在节奏感、音高感和旋律感这三方面,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主要从节奏感的培养进行具体策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音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存在于普通大众,还存在于一些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及从事音乐事业音乐工作者之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听众对现代主义音乐知识及对其审美经验的匮乏,因而有必要通过一些对现代音乐基本认识问题的回答,来力求填补对现代主义音乐在认识、理解、体验的上缺失.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学中情感性原则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艺,人们用它来抒发情感、表现情感、寄托情感,不论是唱是奏是听,都涵盖着、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黑格尔指出:“音乐所引起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情共鸣,听众情感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朦胧的内心因素,把我们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物我同一状态。”音乐,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  相似文献   

13.
小提琴演奏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小提琴演奏需要演奏者深刻认识小提琴的特性,并基于其特性熟练演奏曲目,表达音乐符号与小提琴的情感融合,抒发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在促进听众对演奏的理解的同时也展示出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通过刺激听众的视听感官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音乐内心听觉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音乐基本素质,这种素质能够在后天的训练中获得。从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出发,遵循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训练的规律和方法,对提高音乐记忆、内心默唱、背谱、听觉预感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终能获得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15.
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感受与解读音乐中的情感是最重要且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中学生演唱歌曲来表达感情,引发听众内心共鸣。在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身心共同悦动感悟的过程,而审美能力则影响了这种悦动感悟的深度。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与音乐为伴。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伯恩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积极参与其中的听众而是一些被动地听音乐的人.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成为具有音乐文明的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注重的是对音乐听众灵魂上的一种渲染、虚拟现实世界的一种再体验,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听觉。传统意义上的听音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色彩斑斓世界的追求。在当前高速发展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音乐可视化日益得到了学界的研究以及市场的关注,继而催生了一系列的可视化应用技术。换言之,听音乐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人们喜爱音乐,源之于音乐的艺术性、意境性,在这种情形下,视觉上带来的冲击往往与单纯的听觉刺激更为强烈,听众对音乐与生活的感触也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学会倾听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乐于倾听、认真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和能力,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在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进行了一次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陈瑶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2):31-32+37-38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内心听觉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能力,它能构成内心音乐意象并使人获得音乐感知,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内心听觉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内心听觉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内心听觉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对音乐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彭翔 《华章》2010,(35)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不仅有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有音质音色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对艺术形象的音响想象.随着这种内心的感受,就形成了对音响图像的追求.这种内心听觉越敏锐,就越有助于音乐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