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于教师而言,我甚至认为,师生观就是人生观,也是世界观,由教师的师生观可见其世界观。所以,这门学问是大学问。我的体会是,教师从平等、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角度建构师生关系,就能使师生关系在唯美的追求中变得轻松起来。师生关系紧张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多或少存在,难以完全避免。这一方面是社会矛盾在校园里的自然投射,另一方面是教育观、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水平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对象关系和意义关系剖析师生关系的含义,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观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内涵,进而提出尊重信任、民主参与、欣赏激励等构建现代师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师生关系产生的条件、发展过程、师生间角色差异、师生互动等角度看,学校教育制度是师生关系产生的基础,学校活动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基本条件,师生关系是不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主体间的,具有差异性、发展性、过程性和社会制约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实现教育目标、发展师生关系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新课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下面从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出发,深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逐步探讨得出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具有代际意义、政治意义和存在意义。师生关系的代际意义主要体现在伦理意义上的关爱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它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师生关系的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和渗透在师生在课堂时间和空间的使用上,是师生交往的外在形式。师生关系的存在意义关注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具体处境,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是师生交往的目的指向。师生关系的这三重意义均以相互尊重和承认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关系是学校集体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和主张仍熠熠生辉,值得借鉴。本文从理论出发,梳理陶行知先生的师生观,从而感悟新时期师生的相处之道,以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校生活来说,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班主任教育效果的体现。现阶段师生关系存在的不和谐关系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兄弟型"四种,其原因包括教育制度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因素两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创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愉悦的感情体现和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角色班主任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还要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和情感熏陶;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本文将从师生关系的现状出发,试图构建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成长,以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8.
对N市一所师范学校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传统的师生观、教学方式、学校管理制度、师生交流方式以及教育方式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加强师生间沟通与交流,消除双方心理隔膜;改善师生观,变革教学方式,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拓展师生间交流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变革教育方式,实施新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总是发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在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对服从",这种传统师生观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学生逐渐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师生之间不时出现冲突。为此,教师应改变观念,主动研究这种变化,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育机智,改进教学策略,引领师生关系顺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跳出了以往狭窄的师生关系观的窠臼。他从关于人、关于人的关系世界的理念出发,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须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达成:1.确立“人”的存在为教育之本的理念;2.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3.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4.调节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对我们认识、研究和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以现代人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作为基础。现代人学观强调,师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因而要从人的本质、价值高度审视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改变应试训练,提倡师生解放,重视个性与主体性培育;现代学生观强调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完整的人、学习的人和未来社会的主人;现代教师观包括要有正确的权威观、正确的角色职能观和正确的专业观,强调教师更应以内在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质影响、感召学生,埋头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杨芹 《现代教育科学》2012,(3):57-58,110
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师生之间的人人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常常被异化为人物的关系,教师职业被看作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被看作是买卖关系,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引入误区,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想的大力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育价值观、新型学生观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生命性"的全新认识。为了培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结合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具体特点,阐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加强师生交往、树立教师威信等做法,旨在构建和谐校园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中叶以来,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在学校生活的具体体现。由于它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所形成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因而是生动的、具体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德育过程,在小学阶段尤其是这样。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中究竟起着什么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如何在德育过程中恰当运用?本文试从师生心理适应性这一角度加以论述,并从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关系外,也是人际冲突的一种特定的形态。近年来,学校中频频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关注。怎样认识师生冲突,进而解决冲突,便成为焦点。一、师生冲突的概念冲突作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不论是个体间的情绪抵触,还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早己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6.
刘秀艳  王晓亚 《考试周刊》2013,(16):172-173
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可表现为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师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所处地位差异的影响、角色期待差异和社会权威差异等。要预防和解决冲突就要做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对话与合作——师生交往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由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体现到颇具人文色彩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必将做出积极反应,从而导致学校教育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一、传统师生交往方式的滞后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蕴含了教育的全部意义,而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则是这一关系得以展现的外在制约。然而,学校中已存的师生关系却不容乐观:单向化、冷漠化、功利化倾向日益膨胀,师生间矛盾冲突日趋彰显,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这种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即学校教育存在着负向功能。本文以英国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在家上学”现象为切入点,从学校教育的教学管理、课程与学制设置、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及考试与评价五个角度,探讨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表现。改进措施为:从转变与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入手,建立现代教育的教学管理观、课程与学制观、教学观、师生观,及考试与评价观。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学校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个性化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实施个性化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对话与理解,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师生对方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学校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北京市将台路小学坚持以学校的主体——老师和学生为中心,从关注师生生命角度出发,尊重、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的空间。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性(1)学校管理本质的体现。学校是社会的教育组织,是专门为社会培育人才的机构。在学校管理系统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还是管理的产品,因此,人的因素在学校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