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承箕(1452—1505),湖北嘉鱼人,明代理学名士,师从陈献章,曾数次到江门求学。曾撰修《新会县志》,著有《大厓李先生诗文集》。《明史》及《明儒学案》中有其传记,但学界对其研究较少。为便于对李承箕相关问题研究的展开,通过爬梳史料,对其生平事迹进行钩稽。  相似文献   

2.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过程中,有三位理学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分别是薛碹、吴与弼和陈献幸,而吴与弼与陈献章有师徒之情,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研究吴与弼的理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陈献章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江门学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吴与弼"见静中意思"的超理性的工夫论、境界论,与朱熹理学"格物穷理"工夫论注重理性认识和涵养的过程不同,却启迪了陈白沙"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工夫论、境界论,"遂开江门之宗"。  相似文献   

5.
唐一庵心学以融气入心的理本论为基础,接洽阳明心学,发展出以心学方法把握客观之理的新型理学形态. "讨真心"则是实现其理学的工夫论,是实现其成圣的功夫手段,其学术立场是传统程朱理学而非阳明心学的.唐一庵针对阳明后学曲解"致良知"引发的不研实在之理,提出以"讨真心"为研究实用之理的不二法门.这有助于良知学在新的环境下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良知学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白沙历明初程朱理学向心学转向之文化转型期,禀儒释道三家于心性修炼上的进一步交融互摄之时代思潮,在岭南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兼宗儒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心性修养理论,提出了“自然为宗”、“率乎自然”的修养宗旨,阐明了“求之吾心”、“养之以静”的修养方法,体悟出“物我两忘”、“自得无累”的修养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心学。  相似文献   

7.
作为江门学派的开拓者,白沙心学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它是一道链环,缺少了这一环,有些问题就无法解释。因此,白沙心学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五邑大学社科部刘兴邦教授撰写的新著《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着重对白沙心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解读,拓展了白沙之学研究的领域,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一、从理学与心学的比较中对陈白沙心学进行定位针对以往学术界只注重对理学不同派别的区分、而忽视各派内部不同分岐的缺陷,该书既肯定陈白沙心学是宋明新儒…  相似文献   

8.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内在学理而言,曾国藩理学思想表现出以下特色。一、以宋学为宗,但不废汉学;二、强化辞章之学为理学服务的功能;三、具有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四、以"礼"合理,重视阐发理学与礼学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学界关于"关学"与"关学史"内涵及外延的揭示,往往采用"诠释""建构"的方法,屡屡造成某些脱离历史语境的现代过度阐释。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揭示"关学"初指"关中道学",后或指"濂洛关闽"之"关"(张载其学),或指"关中理学",其概念差异反映宋代以来关中儒学发展的嬗变实况,既突出泛义的"关中"地域特征,即非今陕西关中地域范围;又彰显理学(道学)内涵,即非所谓"关中之学"。历代"关学史"撰写亦遵循"以地系人"与"理学"特质,其肇自张载,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至建国前后的李铭诚、张元勋同时代关中学人为终结,而非以往学界或以宋末张载弟子,或以清初李二曲,或以清末刘古愚,或以牛兆濂为终结说。  相似文献   

11.
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评价清代学术,历来各家说法多不一致。本文认为,清代初期,思想学术的主流是复兴的程朱理学,这种复兴的程朱理学被称为“清初朱子学”,清初朱子学在理论的致思方向、学术的侧重面、思想的方法等都与传统理学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它是理学在清初的新生形态。它从朱子的格致之学中引出“经世致用”之学,从阳明的“良知”之学中引出“实践”(切实践履)之学,再把二者有机融合.构筑一种“事理”之学即经世理学。它在清初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促进民族的融合、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理学宗旨意在维持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突出"内圣"同时致力于"外王"。两宋士大夫入仕为官而期盼得君行道,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与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同时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为士人实现圣贤理想提供历史机遇。理学的价值宗旨与历史衍化并非总是一致,无论是从理论本身的发生规律还是知识传播过程的条件限制来看,理论皆不可避免会衍化为与本身初衷相对立的异己状态。随着朝代更迭,有国者论证政权正统性的政治所需,以及控制人心思想以行统治之便,当理学被置于官方正统地位,成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与统治意志,统治者以理学之名而行御民之术,于是,失去了道德内涵与价值信仰的理学俨然异化为"以君心格是非"的御用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3.
"心"是象山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其学也被称之为心学。象山心学非常简易直接,以非分解的方式立义,给现在理解象山之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心"与"本心"、"心"与"理"、"心"与"物"的关系构成象山心学的三大主干,是人们把握象山心学的三个基本面向,厘清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打开象山心学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5):41-46
在通常的观点中,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常被并称之。但这种认识下的陆学遮蔽了象山对理的重视,掩盖了他以理限制心的真相。事实上,陆学确为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简单二分有问题,而理本论、气本论、心本论的三分也有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心本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仅以此脉络推说陆学,是很难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15.
以"呼吁向中国学习"为核心的北学思想,是18世纪朝鲜著名学人朴趾源的代表学说。它打破了既往知识界过于沉湎传统理学的沉痼学风,开启新一代实学风潮。朴趾源的鲜明个性曾在他成就思想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务实之心""好胜之心""乐游之心"和"谨慎之心"。对其多重性格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朴趾源其人、其思想,并由此透视18世纪朝鲜知识界的真实氛围。  相似文献   

16.
论张栻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栻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栻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己意说经,不受旧注疏的约束,这体现了宋明理学各派经学观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程朱重视"由经穷理"、我注"四书",陆王强调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但就形式与解经的目的即理学家的思想实质而言,理学各派均是把经学形式与性理学内涵相结合,说经的目的在于阐发自己的性理、心性之学,而不是为解经而解经.  相似文献   

18.
清初,理学清算运动深入发展并与孟学研究形成深刻互动。孟学研究出现具有"前近代"特征的转型,对清初学风转轨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学风由"经世致用"到"实学",再到"道问学"的最终确立,无不与理学清算之旨密切相关。清初孟学研究具有"辟二氏"、"弃虚蹈实"的反思理学特点,成为探析清代学风转轨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与张栻同辈论交,彼此欣赏。于学术分歧之际,剔除疑义,纠举偏失,进而于日用之间察识,化解动静纷扰,开展儒学系谱,二程歧异得以厘清,张栻的引介与启发具有关键作用。只是以往以道南与湖湘学脉是相互竞逐的关系,将朱熹思想发展视为湖湘学没落原因,不免见其异而不见其同;或是标举存有,认为张栻不能发其师精蕴,只能顺从朱熹说法,不免见其偏,不见其全,此与理学发展脉络相违背。朱熹从"中和"之辨,建立心统性情架构;厘清《太极图》与《通书》之关系,绾合天道与道德;进行"仁"说辨论,最终以"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确立经典诠释内容。理学得以成立,有赖两人无私分享,学术为公,可为典型,意义所在,固不可以门户论之。  相似文献   

20.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