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为创作视角,反映现实社会的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在盲人与自我关系中,叙述着个体生命的异化之痛;在盲人与健全人关系的异化中,闪射出二元对立的叙事张力;在盲人与主流社会关系的异化中,呈现出整体对个体的心理施压与尊严践踏。《推拿》中的异化现象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性开掘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的《推拿》简体字版与繁体字版在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作品思想上都有较大差异。简体字版出版的时间晚,但实质上却是修改稿,其语言更为生动、恰当、细腻,盲人形象更典型、鲜明、立体,作品的思想境界也更高。通过两个版本的对照,可以看出毕飞宇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电影的母体,当代中国影坛很多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聊斋系列电影自1986年央视首拍以来,颇受世人关注。论文梳理并归纳了《陆判》的改编文化类型、依据及不同政治时代改编内容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根据(《蜀山剑侠传》改编的影视作品,理应开创既不同于科幻片又不同于神话的、具有中国玄幻特色的全新样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编创人员能否准确把握原著中的“修仙话语”以及贯穿全书的玄学想象;难点则在如何将玄学思维、想象转换为独特、丰富、鲜明的声音语言。这不仅对于编、导、演员,而且对于美工/特效群组,尤其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蜀山剑侠传》全著适宜改编为巨型多“季”电视连续剧,为此首先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设置贯穿事件和贯穿人物;二是如何处理“大叙事”和“小叙事”的关系;三是如何弥补原著开头部分的弱点,打好“第一炮”。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电影的母体,当代中国影坛很多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都改编自文学作品。聊斋系列电影自1986年央视首拍以来,颇受世人关注。论文梳理并归纳了《陆判》的改编文化类型、依据及不同政治时代改编内容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继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独特艺术.它与其它前辈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继承、借鉴关系,尤其与文学中的小说有着不了的情缘.<巴黎圣母院>是雏克多·雨果的力作,试图通过它的两个电影改编版本之间比较,来探讨经典改编的是与非及电影改编的忠实与否问题.  相似文献   

7.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8.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9.
当今华语电影市场下,出现改编文学作品的热潮.中法合拍影片《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通过比较《狼图腾》原著及改编电影,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以期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11.
小说《龙子》经过多次改编,于1944年拍成同名电影,使之成为一部助战影片,剧本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入侵日军的故事,因此,对原著情节进行删减是可以理解的,影片在情节上的取舍是为了更切合电影主题的表达。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法相对独特,在对电影表现手法的表现与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进电影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2.
13.
文学作品一直是电影制作的重要资源之一。文章试以《色.戒》改编的成功与《长恨歌》改编的失败为例,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深入把握原著精神,对其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诠释,是电影成功改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15.
卢忱  郝运慧 《文教资料》2014,(24):48-49
本文在回溯中国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历史的同时,以《夜宴》为例,从人物刻画、叙事转换和画面呈现三个方面揭示近年来国内影视改编出现的“奇观化”倾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式元素的堆砌及功夫表演的路数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重要的是具有差异性的、深层次的、能与当下建立起联系的创作角度。  相似文献   

16.
付春霞 《文教资料》2011,(22):19-20
关注盲人的小说少之又少,《推拿》会让读者发现一个有着不一样思维方式的心灵世界。盲人永远也看不见阳光,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耳朵、鼻子、手去感受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了不仅仅属于他们的悲喜人生。虽然这个群体是小众的,但这部小说是令人尊敬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电影艺术巨大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众对影片《苔丝》比之哈代的原著《德伯家的苔丝》印象更为深刻。但是,影片中苔丝的性格、形象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原著中那个坚韧不屈、大胆反抗世俗偏见与不公正命运的苔丝消失了,代之以一个过于善良以至近乎懦弱,有一些虚荣心的可怜的姑娘。这无疑削弱了苔丝形象的艺术价值,也与哈代本人对苔丝的评价"一个纯洁的女人"南辕北辙。因此,影片《苔丝》的改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8.
19.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朱熠 《文教资料》2014,(27):3-4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影响十分广泛,在国内外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自电影《白鹿原》公映后,各方面争议不断。鉴于此,作者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表演、电影画面四个方面就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创作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