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民报》学人之意,国民革命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民权革命的核心是实现政治自由,但是要想实现政治自由,离不开民族革命与民生革命。《民报》学人之所以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清王朝实行的是专制统治,违背了现代的政治自由理念。《民报》学人虽然推动了政治自由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他们力主实现的政治自由显然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2.
改良与革命本来都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随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展,《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展开了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激烈争论,自由本身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争论的弊端,试图与《民报》学人进行多方面的调和,但是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3.
《新民丛报》学人在宣传自由思想时,往往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来征服读者,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人的感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容易失去理性。当《民报》学人用感情来调动中国人进行革命时,《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了感情用事的危害,主张国民一定要理性思考,并试图与《民报》学人和解,但是没能成功。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3):14-18
《民报》学人认为,条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意,即使人民不满意,也只能遵守条约,但是我们可以和平地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国家自由。这虽然表达了《民报》学人的和平希望,但是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是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  相似文献   

5.
《民报》通过多种形式介绍美国政治,特别聚焦于美国政治制度所反映出的美式民主观念。美国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民报》充分的肯定,但并非《民报》报道最多的题材,其原因在于媒介文本的形成并非单一方可以左右,而是取决于传受双方。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9,(6):15-19
《民报》学人认为,排外有正当之排外与非正当之排外,中国人应该在国际法范围内进行正当的排外,所以中国人要想主张国际之权利,不可不知国际法。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民报》学人更倾向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民报》学人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国家自由,而且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一方面抨击西方列强,一方面把革命的矛头直指清王朝的腐败。  相似文献   

8.
国家平等权是国际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尊重各国的权利和义务。《民报》学人认为清政府滥施权威,蔑视国际法,破坏了国家平等权的原则。这一方面是革命党要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从古代宗藩朝贡体系到近代国家平等体系转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了中国人只能由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革命派的共和革命。《民报》学人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的本性,中国人只要发扬内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本性就可以建立共和,更好地实现个人自由,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借自由之名行专制之实。双方的争论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中国人实现自由的问题,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一部分,但是双方势同水火,往往只见对方之弊而不见对方之利。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20,(4):23-30
在近代,印度为争取国家自由想出了多种举措,特别是主张人权、提倡自治、复兴国粹等,得到了《民报》学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一些《民报》学人提出了从中印扶持到亚洲和亲的思想。可惜在当时条件下,这难以实施。  相似文献   

11.
《民报》学人认为中国人在三代及其以前的时期很有自由,但是到秦统一中国后就逐渐丧失了自由,所以他们主张要恢复中国三代及其以前的自由。这虽然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但是那时的自由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好。  相似文献   

12.
《民报》学人认为,虽然卢梭的国民总意说影响了各个共和国的建设,但是美国的共和并非根源于卢梭的学说,而且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并不是源于卢梭的学说。也就是说,卢梭学说虽然包含许多真理,但是它并非是共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学习和体会,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双主体”教育观念分析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要提倡把大学生视为平等的政治人对待,教师作为教育者自身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该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4.
辛亥学人《中华民国公报》副主笔 张祝南(肖鹄) 张祝南(1883-1966)字肖鹄,以字行,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5岁在家乡开馆训蒙,20岁中秀才。1906年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常从同学牟鸿勋处获得《民报》秘密阅读,萌生革命思想。1911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办《中华民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是贯穿孙文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思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极富民族主义色彩的口号,是中国近代最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革命口号。它最早完整提出是在1905年创刊的《民报》发刊词上,因此,考察《民报》发刊词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孙文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丛报》学人深受穆勒、波伦哈克、李般等人的影响,认为国民性要与政体相适应。西方激进的革命自由主义的理念甚多,但是《新民丛报》学人对其视而不见,只是有选择性地吸收适合自己的自由理念。当《新民丛报》学人认为中国国民性较低的时候,便改变了策略,由批判国家和政府的专制转而批判国民的素质,自由也就被无限期地放到未来的中国梦中。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早期民主政治观是在西方民主政治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形成的体系。李大钊认为: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良宪;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惟民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平民政治;民主政治的培养在于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杂志是云南留日学生于1906年在东京创办的革命刊物。它是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与黄兴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创办的。1905年7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年底,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为扩大革命宣传,孙中山、黄兴号召各省留学生筹办地方刊物。在《民报》发刊前后,各省留学生创办的杂志有《浙江潮》、《江苏》、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十分重视其政治地位。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深入分析,马克思认识到自我意识觉醒对革命的重要性: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变现实状况,因此他强调向外的、自觉能动的自由。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却将现实神秘化为思辨的精神运动,阻碍人民自由意志的表达。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联合成一个整体——无产阶级,并自觉地运用其特有的社会理智来进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对自由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关系到中国能实现何种程度的自由。两派的理论来源相同,都用西方自由反对中国式专制,但是双方互相攻击对方误解自由之真义,特别是在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国家自由,以及在天赋自由与法律自由上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