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九渊在荆门,"以诗书为政",有著名"讲义"传世。明万历年间,余一龙命人将陆氏"讲义"镌刻成碑,高则巽又撰文记之。碑文教人奉行中道,"保全此心","自求多福",比较系统地昭示了陆氏的心学福祸观,值得今人研究。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偏安江南的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肥“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陆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平生主张“不立文字”,留下的诗作不多,后因失散严重,又因搜集整理方面的疏漏,最终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五《诗》中的篇目仅有23首。本文提供的11首诗,确为陆九渊《诗》卷所未载,值得有关专家学者鉴赏、研究。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作为南宋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德育思想非常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对他的德育方法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和途径却研究不足,文章将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丰富对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心学中有“心”和“本心”两个概念。“心”是以“思”为职的人体器官,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人脑”;“本心”就是“仁义之心”,是现实的伦理关系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言传身教在“心”(人脑)中的反映,属心理现象。《陆九渊集》中“人非木石,安得无心”、“心一也”中的“心”,是指“于五官最尊大”的“心”(人脑);“本心”、“良心”、“赤子之心”,是指属于心理现象的“仁义之心”。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是南宋江西金溪人,是中国哲学天空中一颗和理学家朱熹互相辉映的明亮的星。同时陆九渊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充分表现了一代心学大师的思想风采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不仅是一代心学开山,而且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为民请命者;一位疾恶扬善的与民同心者;一位勇于变革、善于教化、乐于造福一方的百世循吏。其以民为心精神,至今仍不乏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其“心学”理论中,“义利之辨”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之,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探讨陆义利之辨的价值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失去了对高尚的追求。陆九渊的心学理论,重视"志"在人的道德成长的作用,认为人有了远大的志向,道德成长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因而强调辨志、立志、行志。针对当前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我们需要强化立志教育,给青少年道德成长以高尚的引导和动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和陆九渊都是宋代江西人,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是有联系的。王安石的新学是宋学在发展时期的重要派别之一,且一度成为官学。陆九渊的心学是宋学在演变时期的重要派别之一,与朱熹理学并称于世。在义理之学、主体精神、义利之辨、辩证法和历史观等方面,新学和心学都存在许多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兄弟系宰相之后,而其出生时,家道早已全面衰落。为重振家声,陆九渊兄弟坚持重农兴商,以改变家境;维护聚食合爨,以彰显礼义;注重培育贤能,以光于间里。其努力结果,使陆氏家族得到宋孝宗亲口赞誉,后来又获宋理宗颁诏旌表。陆氏家庭背景对于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学做人",读书的前提是要立志,读书过程中要采取优游涵泳、与人切磋、大胆质疑、熟读精思的方法,遵循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原则,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铁华 《红领巾》2004,(6):122-123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的教育基本理论.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重践道等,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国友 《教师》2011,(8):111-113
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工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相似文献   

17.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毫无事实根据,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是南宋理学家,"心学"理论的缔造者,但在现行中国心理学史的论著中都没有研讨陆的心理学思想的篇章。研究可以发现,陆九渊以"人性善"作为其哲学起点,分析了人"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使得"心"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充分反映了人在觉悟和体验中的主体精神,从而构建了中国哲学心理学史上的唯"心"论大厦。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心即理”为逻辑起点,以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批判地吸收了佛、老的思辨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以明理、求放心为教育宗旨,以培养圣贤为目标,在尊德性以御道问学及与此相关联的易简原则指导下,教育方法论有立志辨志、优游读书、师友相辅、剥落减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