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6,(3):20-24
就竞技体育来说,运动员的进取动力不仅来自于技能的优长,还源于心志的追慕。由此,可以充满幻想和期待。徐寅生的"国手"之路并非平坦,有寻觅,也有栽培;有失误,也有挫折。心志之坚定和强大,才决定了坚持和成功。但心志不是天生的,是在寻觅、栽培和失误、挫折中熔铸。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6,(5):29-33
中国乒乓球队连续在第27届、28届世乒赛中获胜,源于全队的团结合作,以及高质量的技术准备和思想准备(包括毛泽东所批示的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讲话)。恰是这三个方面合成为一股力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竞技体育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育赛事与国际政治风云的纠缠和解放,终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敏感问题,也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研究课题。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理解,问题解决得好,皆大欢喜;否则,体育、政治两败俱伤(体育史上屡次抵制奥运会的事件为明证)。从国际体育的角度理解,奥林匹克运动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的娱乐和游戏的精神,是人类和平的指认和归势。缘此,名古屋世乒赛所涉及中日、中朝、中美的关系,提供了一经典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6,(6):21-26
面对国家命运的跌荡,"国球"难以幸免。此中不同人的选择,昭示了"经历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态度"的道理。尽管"国球"较早地重返体坛,但对高度注重技能、技战术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即便是短时期的与世隔绝,竞争对手的崛起也会让人惊叹。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际竞技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中国乒乓球队在第36届世锦赛中大获全胜。比较欧亚各国多为协会管理的体制和赛制,以及该项目的传统力量和普及程度,中国队后备军的雄厚和强大;新老交替,铸造新军的及时和从容,是优势所在,是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6.
从第34届到第35届世乒赛,直板-横板、正胶-反胶、快攻-弧圈、进攻-防守,各路打法的运动员竞相登场,说明竞技体育的胜负之间,存在着各种流派的消长和演变。而当各路打法拥挤一桌,混沌胶着时,则预示着此项运动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科学》2016,(4):13-22
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男单夺冠,第26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团体夺冠。第一代乒乓国手攀登世界高峰的中国经验是:集中并依靠集体的智慧、力量,发扬"人生能有几次博"的英雄主义。其动力来自于对国家荣誉和利益的认同。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7,(5):26-30
许绍发接任男队主教练后,连续三届世乒赛与瑞典队决赛,从第38、39届五比0大胜,到第40届0比五大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直拍正胶快攻打法巳深陷危机;欧洲横拍反胶两面攻打法则臻于成熟。竞技体育的堂奥,很大程度在于技术流派的更新。缘此,胜负才有妙谛,对决才有内涵,竞技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6,(2):1-6
国际乒联的各届主席,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各有思路,各有特点,各有贡献。乒乓球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国球",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首任主席蒙塔古先生于建国初就邀请中国进入了国际乒联。此后,乒乓球运动进入奥运会;其赛制和器材不断适应"健康"和"观赏"的体育运动的原则,不断遵循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来讲述乒乓球运动的创新之路,恰是清晰、权威而精彩的。从欧洲横握球拍的防守打法到亚洲积极进攻的直拍打法,再到欧洲结合日本的弧圈和中国的快攻,创造出以横板两面进攻的先进打法,确实走出了一条技术不断攀升的飞跃之路。其中又有中国人"快准狠变"的直拍正胶近台快攻,直拍反胶加一个"转"字,两面不同性能的长胶打法等内容,可见一项运动的发展,只有创新才是生命力所在,才是前途和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袁伟民所著<我的执教之道>其中最突出的四条执教之道,即事业"入迷之道"、抓思想与抓训练同步之道、意志磨砺之道、创新思维之道.作为与"女排精神"一脉相承的袁伟民执教之道,是袁伟民教练思想的系统总结,对提高现代教练员的修养,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学习与思考国内人士对体育概念两种主要不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最近在美国出版的《体育与竞技—现代导言》一书.对美国学者如何理解“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和“竞技(Sport)”这两个概念及其关联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评述.本文认为,目前美国人对“体育”与“竞技”的认识正趋于分明,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不是竞技(Sport—athletics),不是娱乐(Recreation),不是闲暇(Leisure),Sports没有扩大到概括体育(PE).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21,(1):12-17
重读百年前毛泽东名篇《体育之研究》,当年提出的"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问题,仍然急迫,尤其是作者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的种种思考,仍然是今天体育反思的重要视界。本文结合现代哲学家"身体之思",校正21世纪中国体育文明的建构方向。长期将德智体三者并举有失误,体育不是文化知识传授,体育乃德育智育之本,必须超越认识论知识论的体育观,在人类生存本体论上去打量体育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随着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而得以不断强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所引发的文化变迁进行分析,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既是其规范发展的过程,又是其特色逐渐褪祛或丧失的过程,提出应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化过程中的异化危机。  相似文献   

15.
16.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体育之研究》这一新视野出发,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认知基础、观念导向、价值体现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表明:人们对“健康第一”思想的片面理解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增强体质的教学目的被人们所误读;对教学效果表达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主导”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引导。并通过《体育之研究》中“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增意志”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进行诠释,从而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王娟2是一位理想主义的作家,其长篇小说《勐力板之梦》通过主要人物和理想化的爱情,演绎出了一个富有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新英雄传奇故事,显示出对理想主义的坚守与张扬。《勐力板之梦》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建构起两种文明碰撞、交融的艺术世界,从而使作品在弥漫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同时,也闪烁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足球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组织的2015春季论坛以"足球改革与社会变革"为主题,将足球改革置于社会变革大环境下,就"足球改革的社会功能、足球去行政化、足球改革的本质、足球训练、校园足球及足球经济与城市化"等问题进行学术对话。对这次足球改革的背景与前景、圆"足球梦"的社会困难与文化障碍及足球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运动通史》前言部分是理解全书重要章节,"观念"和"概念"是理解《运动通史》前言部分关键词,也是观察人类体育历史的重要视角,Behringer教授以史学家视野,用全面呈现历史去撰写体育史,为世人拓展出了更为开阔的体育认知文化审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