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是顾炎武专题研究的大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顾炎武的问题研究。赵俪生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活实践决定人意识”为指导精神,从顾炎武的生活实际出发,探讨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形成的原因、思想精神和价值,全面客观地揭示了顾炎武的思想。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顾炎武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顾炎武寓居山东期间,前后创作六十余首纪事咏物等题材的诗歌。整理解读这些诗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顾炎武来鲁去鲁在于抗清形势所需;诗歌前后阶段比重悬殊体现出顾炎武思想由立志抗清到致力学术的转变;旅居章丘期间,顾炎武除置地于大桑家庄之外,于他处另有田产。由此,进一步还原顾炎武在山东的活动轨迹,揭示其寓居于此的心路历程,进而丰富学界对顾炎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在其整体思想结构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其易学思想的梳理和把握,能够更好的理解其思想的特征、指向及其价值。顾氏易学具有返本开新的特点和较为清晰的脉络。通过考证易学文本,澄清易学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并对于易学义理的阐发进行分析,最终落实于行己有耻之为人与好古多闻之为学的实践体认之中。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坚守儒学传统的发展,紧密结合学术与现实,从考证易学文本,至阐释易学义理,主张回归易学最初的文本和思想大义,都是以回归现实关怀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他具有四重基本品质:顾炎武是心系天下的爱国者,他科学地界定了天下与国家这两个具有根本区别的概念,而且他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顾炎武是见诸行事的文学家,他实现了文学创作与现实需要的完美结合;顾炎武是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典范,他在经学、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顾炎武一生淡泊名刺,凸显了一个真学者的品质。顾炎武一生不倦地奋斗,他在奋斗中寻觅到了人生的乐趣。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在四个维度上诠释中国知识分子诗意栖居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学开山之祖的顾炎武,其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其"采铜于山"之杰作<日知录>中四则的分析,凸显了顾氏的治学谦虚务实的精神;严谨精慎的治学态度和方法;遵守学术规范,重视文德的思想.这些学术精神正体现在他所著的<日知录>当中.至今,他依然给我们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6.
忧患意识在当代仍然是重要的思想内容,顾炎武对国家、社会、政治、民生以及学术上的忧患及认识,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关注。研究顾炎武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构现代忧患意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为代表的实学思潮。张岂之先生总结说:“这个实学思潮尊重中国思想学术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经世致用,重视生生不息,重视积极进取,重视理论深度,重视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既不墨守成规,又不忘记从前人那里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中的智者,体现着一种思想、学术与人生的完美统一,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们的生活散发着思想与学术的光芒,例如老子、孔子、墨子,例如杜甫、顾炎武,例如宗白华、陶行知、陈寅恪、顾准。他们不会置身于生活之外谈学术、谈思想,而且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术。也许因为他们的影响,使得我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孙诒让的学术渊源时,只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经古文学家或晚清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均是不可取的。孙诒让的思想与学术渊源相当复杂。他治学取永嘉经制之学与乾嘉义法结合之路径,且秉承清初顾炎武的经世精神与小学方法,借鉴浙东史家章学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晚年更是受到近代西学的影响,最终形成博通经史、精邃小学、兼采汉宋、融汇西学的学术特色。因社会变革的激荡与近代西学的影响,晚清学术思想界的图景凸显纷繁复杂,学者们的学术与思想渊源也驳杂多元,故要求在研究晚清学者与晚清学术时,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启蒙思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提出了具有批判的、求实的和初步民主要求的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明代县级政权的设置、职掌和对县官吏的挑选、任用、升迁诸方面的考察,揭露出明县政的腐败现象和成因,并由此印证顾炎武的明亡于县政腐败说.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评价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第一人"。他总结了顾的学术精神及成就,并认为必须将传统治学精神与近代先进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华学术发扬光大。梁启超这一学术思想及一批著作的形成,使他在上世纪20年代实现了由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到学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一代儒师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关于顾炎武及其论著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宏富精深的学术札记《日知录》,历来都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将深入分析近年来关于顾炎武《日知录》研究的整体状貌,探讨浩繁的研究成果所呈现的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无一处不见其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浅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进此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15.
曾畹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畹早年游学吴门,与复社人士交往密切。明亡后随父曾应遴组织抗清,兵败远走西北边塞,并著籍宁夏。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不断奔波游走中度过,故而也结交了各类社会人士,有学界名流吴伟业、顾炎武,官员周令树、唐采臣,隐士张光启、钱驭少,甚至还出家为僧。考察曾畹的交游,既可以了解其人生的重要经历,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思想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入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顾炎武的重要思想。但从其有关“礼”以及风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主义”有一定距离。为此,有必要对顾炎武的“民本主义”思想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对宋明理学之形成有重要影响。在现代学术范式形成之前的整个宋、元、明、清时代,有关周敦颐的研究著作、注疏义解数量丰富,观点各异。按时段和思想义理的不同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南宋时期,二为元明时期,三为明末清初时期。这三个阶段对周敦颐的研究各有侧重不同,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缘于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风气。  相似文献   

18.
开清代朴学风气的顾炎武,将其求真务实的朴学思想深刻渗透和影响到文学观之中。《日知录》中包含了许多对文学及文学史的高明通达之见。概言之《,日知录》的文学观既有主实、主用、主达、主新、主自然的一面,又反映了作者对修辞、音韵等形式之美的重视。顾炎武的理想之文可以概括为发乎性情,经世致用,文质彬彬,自然成文。顾炎武朴学思想观照下的文学观典型地体现了他以文学致用、以文化救亡的济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更名继绅,明亡后改名炎武;又名圭年,或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963年是他诞生三百五十周年。顾炎武是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的爱国学者。他在明末是反对派,为反对晚明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而斗争;清兵入关后,是反抗民族压迫的坚强战士;他生平著述三十多种,在经学、史学、文学及音韵、金石、考古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不仅为清代学术研究开辟了道路,而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充溢着爱国热情,关怀着人民疾苦,同时也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本文论就其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历史,作些概括的分析和叙述,阐述其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