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性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源头,儒家思想是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主体。先秦儒家元典中的人性观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人性的来源及相似特点;人性的本质与地位;人性的变化与境界;人性的组成与表现;人性的作用和价值;人性的善恶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中提出幽暗意识这一新概念,以人性为出发点具体分析了西方民主传统和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差异,尤其探讨了新儒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主张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看待现代文化.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义、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对范畴 ,也是先秦儒家所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可以得见先秦儒家已意识到人是义与利的综合体 ,义与利皆内在于人性之中。他们不否认人对感性物质生活的追逐 ,但认为对义的追求相对于对利的追求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 ,先秦儒家更高扬对义的追求。在推崇义的前提下 ,他们用“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以义生利”的原则协调二者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用“舍生取义”的原则来解决矛盾。先秦儒家这一理论对塑造民族精神 ,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保持人性的完整、人格的崇高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的理论系统在个人的成德问题上一直采取正面进路的方式,即肯定人性本善,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就有成德、成圣的可能。故可称之为“人性论上的乐观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传统儒家就真的漠视人性的不足,相反在正面进路的背后深藏着的却是先儒难以明言的幽暗意识。这一点在儒家人性和政治伦理的观点上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先秦儒家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交互主体性质的天人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关系,孔子初步提出天人关系的交互主体性理解;孟子则从本体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将天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系统化;荀子虽然总体上反对用交互主体性关系的模式看待天人关系,但也提倡人与天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从不同角度对人性之说进行了详细阐述,尽管见解不同,但在心理发展问题上,他们都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诸山 《中国德育》2008,(8):92-92
历史上的中国不是一个传统的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10.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孟子和荀子入手 ,纵向上对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进行梳理和浅析 ,横向上与古希腊哲学进行一定对比。孔子提出“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 ,在后世孟子与荀子的发挥中 ,分别得到了强调 ,得出了重仁重反省内求的性善论和重礼重文理隆盛的性恶论。但二者结论却未脱离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学模式 ,其宗旨都是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改造世界 ,治理天下。从更高的角度看 ,东西哲学某种程度的契合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回响性质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以来,以科技为推动力的工业文明高飞猛进,人类的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人类惊叹于征服自然的成就时,人类的任意妄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5年2月十分郑重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重要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和谐”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末。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儒学除了其系统的宇宙观之外,其独特的人性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先秦诸子谈论人性,都比较简单。到了汉代,学者们研究人性开始复杂,通过对人性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研究,进而研究“古今之变,”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研究其“成败兴坏之理(”《汉书.司马迁传)》。到了魏晋玄学时,人性论却为之一变,但是如果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玄学与儒学的人性论却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自春秋、战国以后的秦汉四百多年间的儒家思想原创力不足,但其人性论在整个思想史上的历史意义却很大,它不仅承前而且还启后。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不断地实践着人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理论信条。人性化以砥砺“品性”为目的(内在的);社会化则以修塑“人格”为宗旨(外在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就是循着外在的环境熏陶和教育影响以及内在的修身养性和躬行践履两大路径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不仅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人性命题 ,还对此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部《论语》几乎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 ;孔子的性善观与其利欲观并不暌隔 ,利欲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善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道德主体及其道德体系和规范的符我人格的实现;其次还要求将仁爱之心外推,强调在社会集体的土壤中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儒家合之上的,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首先是对己之德的要求,即修身,通过自我修养去追求理想自的“自我”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的,表现为道德自我的造就过程以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性过程。  相似文献   

18.
管理和人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以特定的人性论为基础,不同的人性论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精华包括善事父母;立身报国;珍爱生命;推恩博爱;谏亲尊长;崇尚和谐等几方面。其糟粕包括移孝作忠;无后为大;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内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提高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