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均州兰心诗社成员"儒道同墅",并且爱好琴棋书画。诗社成员创作了一批关于均州沧浪的诗作,并收入作品集《兰心诗钞》。在诗作创作的1829年,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前夕,经济社会走向衰败。四个方面的创作背景,对诗社成员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方面,均州经济落后,但"均州八大家"家境殷实,武当道观拥有大量佃地;文化方面,均州教育废弛,但诗社成员家庭重视教育,武当道人文化较高;民风方面,均州民风淳良,但也有僧道敛钱现象;儒道交往方面,诗社成员活动频繁,同题诗、联句诗多。  相似文献   

2.
四千年前大禹到沧浪治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到沧浪闻孺子歌;二千三百年前屈原到沧浪与渔父歌,由此出现了沧浪,形成了沧浪文化。均州(丹江口市)地域是沧浪地源头,均州(丹江口市)地域是沧浪文化的源头。均州沧浪亭是中国沧浪地源头上的一座地标地景式经典建筑,是丹江口市人民的乡愁,它的历史、现状和价值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兰心诗钞》中以均州沧浪为主题的诗作,一是反映了诗社成员的活动状态,二是反映了古均州登沧浪亭的习俗,三是写到了均州沧浪的文化内涵,四是描绘了均州沧浪山水风光。这与兰心诗社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也与《兰心诗钞》的主要主题类型一致的,但和钟岳灵、沈冠、贾笃本等人的均州沧浪诗作主题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事中国隐逸文化研究者历来代不乏人,有关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的言论也很不少。然而.基于笔者个人对中国隐逸思想的理解,对前人的相关言论总感到不慊于心,因而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新见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的发展是同隐逸人格精神的发展相始终的,它是隐逸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始终贯穿于山水画中,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杜甫的夔州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此时的诗歌延续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情感,随着诗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种思想情感愈加成熟和深刻。夔州地处偏远,加上作者年老病衰,夔州诗作有着明显的日薄西山似的暮年独白,此时的诗人已经无力再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只得把这些昔日的豪情寄寓在咏史怀古之中。虽然作者远离家国,但是诗人也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怀,诗人认为救国的出路有二:一是息兵养农,二是建立三国蜀汉刘备孔明一样的明君忠臣共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异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从其早期传入起,就遭受到了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批判、抵制甚至打击。文中主要论述了儒、道思想及统治阶级等对佛教文化的抵抗,以及这种抵抗对佛经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统治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是汉代调均思想发展的重要原因.董仲舒是汉代调均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调均思想属于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主张济贫调均与安民保民、救荒等相结合,以防止贫富过分悬殊,使天下"易治".汉代调均思想,既有经济内涵,也有政治内涵.调均思想的社会调节作用建基于帝王"作民父母"的社会政治定位之上,帝王养育、救助臣民,是为了让他们尽忠尽孝,唯命是从.同时,它也反映了下层民众主张解除贫困者生存之忧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治诉求.具有平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楚雄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发展战略为背景 ,结合彝州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实际 ,对传统民族文化在实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转型中进行展示与提升的意义、展示与提升的关系、原则、内容以及措施等问题作了论证。文章指出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 ,是当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文化不但对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 ,且自身已成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刻的内在驱动力。彝州各种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要真正显示其强大的经济功能 ,必须经过展示与提升 ,才能实现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寇金玲 《成才之路》2012,(20):12-I0007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提高文化修养的黄金时期,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增强文化修养是当今社会主抓的重中之重,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文化修养塑造需回归到最传统的层面,用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衡量、研究、阐述当今青少年文化修养的有效路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温州出现了著名的诗社——白鹿社,它对温州当时的文坛有重大影响.由于代远年湮,文献稀缺,学界对温州白鹿社茫然不知,故就其成立时间、活动地点、成员组成、历史地位等进行辨析考订,以勾勒出温州白鹿社的大体面貌.  相似文献   

13.
在温州书院发展史上,明代承前启后,其地位显著,形成了以地方官府、士绅、乡村宗族为主兴建与维护的主要力量,在空间上涵盖府、县、村都的三级书院体系。三类书院在建院规模、培养理念、教学与管理上呈现出各自的特征,有效弥补了地方官学教育的不足和弊端,培养了大批经世人才,起到教化乡里的功效,推动了明代温州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产盐历史悠久。到明代,温州已形成五大产盐场,制盐方法虽延承前代,但产盐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盐业生产、销售的管理,明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具体管理盐业生产资料的分配、盐税的征缴和私盐的缉查,为保证温州盐业的国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仙隐思想是李白诗歌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谏在评注李白酬答、游宴诸类诗歌时,注重从老庄思想、神仙意识与隐居情怀三方面予以阐释,揭示了李白诗歌中仙、道、隐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结构及人们心态的变化,明中后期温州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民俗偏离现象。既有人对民俗的偏离,又存在民俗对人的偏离,这两种类型的偏离既相互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试利用文人笔记、地方志等温州地方文献资料,从民俗偏离的角度来理解明中后期温州地区社会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大理白族地区有了完备的汉文化教学体系,人们重视汉文化的学习,为白族诗人们运用汉语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白族诗人汉语诗歌写作具有如下的修辞特征:平仄格律的娴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诗歌体式的继承与创新.这些既是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本民族诗人们顺应时代的一种创造.白族诗人在有机地吸收汉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过程中,也加进了自己的文化元素,使白族诗人的汉语诗歌写作,在继承中有了创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天顺、成化年间,江西提学佥事李龄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在书院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其《宫詹遗稿》有五篇关于白鹿洞书院的文稿,但其中《重修贯道桥记》和《白鹿洞新置赡学田记》并非李龄所作,属于误人。《重修贯道桥记》的作者应为天顺年间南康知府钱塘人陈敏政,《白鹿洞新置赡学田记》似为《宫詹遗稿》的编者自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