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绛州锣鼓与当地民俗相伴相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民俗环境相对稳定,绛州锣鼓长期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表演,承担着与这些民俗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相适应的社会功能,并形成独特的表演形态。之后绛州的民俗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绛州锣鼓的发展也受到较大冲击,其社会功能、表演形态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保护与发展绛州锣鼓需从民俗活动等整体文化环境人手,而非仅仅保护其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3.
《薅草锣鼓》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薅草锣鼓》是流传在汉水中游深山一带应争日争时的农事生产而产生的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锣鼓说唱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意蕴丰富,色彩浓郁,气氛热烈,效果立竿见影,昭示了一条中国艺术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扬州运河文化滋养下的邵伯锣鼓小牌子,流布于江都邵伯镇及其毗邻的杨庄、真武、樊川、仙女庙等乡镇地区。本文从邵伯锣鼓小牌的渊源形成,艺术特征,生存现状,传承传播等方面对其梳理与探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有待振兴的当下诉求,极力呼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对邵伯锣鼓小牌子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地里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程式规范等是其主要艺术特点。薅草锣鼓主要是用来鼓舞干劲,调节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8.
锣鼓音乐是土族纳顿节主导性的仪式音乐,其节奏短小反复,既丰富多彩,又简单质朴,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在土族纳顿节各项仪式的实际展演中,锣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传递着仪式内涵,引导着仪式进程,发挥着控制文化时空、给舞蹈和戏剧表演进行伴奏、渲染节日气氛等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锣鼓,又称薅草锣鼓。它以一种原始的务种田间劳作“挖生田”的锣鼓歌乐形式,曾在鄂西北一带广为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劳作化形式的改变,使得这种形式已在消失或正在消失。由于地处荆山的保康、南漳地理环境特殊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使这种古老的遗风犹存余迹。它的音乐、歌腔、表演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荆楚腹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这一原始农耕的古朴音乐文化是值得音乐界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叶川 《考试周刊》2014,(80):42-43
淮海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自清朝中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本文主要介绍淮海锣鼓的由来、艺术形式、兴起、衰落及作者对淮海锣鼓衰落这一现象的反思。其中着重叙述淮海锣鼓的艺术形式,所使用的乐器和现今淮海锣鼓艺人流失、青黄不接、无人传承的状况,表达作者对淮海锣鼓现况的担忧和焦急,希望大家一起保护这些民族民间音乐,改善现状,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