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根本上体现着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实践、人民的创造,人民性是其重要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创造者、实践者、享用者、评价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新时代展现出特有的人民性色彩:"人民本位"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逻辑起点;人民"为我性"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价值目标;人民"我为性"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中国梦是人民梦”等都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恰逢其时。国民经济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构建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一般理论框架以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为其根本方法,着力于研究经济发展、人民中心与国家功能三大问题。其核心概念为国家、人民与经济,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遵循,经济与国家关系、国家与人民关系和经济与人民关系是其基本关系,国家如何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根本逻辑,根本逻辑中包含国家逻辑、人民逻辑和发展逻辑。进一步地,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体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形式的基本保障。总之,本文围绕着话语体系基本问题,构建出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关系、根本遵循、运行路径、基本逻辑、实现形式、基本保障各要素及其内在机理在内的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学话语体系的一般理论框架,初步彰显了这一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基本立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现代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人文特质和价值取向展现其人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目的,以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为核心彰显其人文本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取向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于漪是怎样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呢?从教育家个体成长史的视角,分析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生成机理,剖析影响其成长发展的要素,人民教育家的成长是内外因、主客体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强大内驱力,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唯一捷径,付出浓浓的教育爱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发展秘诀,书写中国基础教育学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巨大贡献,关键人物影响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的出访讲话,蕴含丰富的民众观和正义观思想。视人民福祉为一种责任担当,中国发展成果应惠及广大人民,中国壮大是对世界各国人民的机遇,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友好交往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构成其民众观。基于"为正义而为"理念提出,不论是反法西斯战争,还是战后各国为正义而付出的努力,都是为弘扬正义而为,正义之光依赖于世界爱好和平、弘扬正义的积极力量,是为其正义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批判继承中西文化遗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关心人、重视人是其主要内容,人民当家作主是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为人民服务思想来源于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但并不是对其简单继承,而是对它们的扬弃和超越。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民本、人本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无论从涵义上、哲学基础上还是其所追求的价值上,为人民服务思想都从本质上不同于民本思想和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思想。解析“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逻辑,尊崇人民主体地位是其逻辑起点,维护人民利益至上是其价值追求,坚守人民立场是其根本遵循。“为人民服务”思想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彻底性与革命性、自主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精神境界。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多维呈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0.
朱德同志的诗词是他革命一生的艺术体现,更是中国人民自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中国革命斗争的再现,新中国诞生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在其诗词中都有光辉的记录。朱德同志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将流传千古,为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怀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其目标指向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37-140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深刻传达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利益至上,而且明确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来源;其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新发展理念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被看作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对其以人民为本位思想作出合于逻辑又合于历史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民本理念与民本思维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它随着中国梦的提出而更彰显出其时代价值。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在人民性上与毛泽东民本思想实现了历史与理论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的观点,运用人民的方法,弘扬毛泽东民本思想,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其生成理论逻辑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历史逻辑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现实逻辑来源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中国战略科学理念包含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和“大卫生、大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理论,为新时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强国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中国梦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梦,其逻辑起点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依靠群众,道明群众路线的价值立场,明确中国梦的价值核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点明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提出的重大命题,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底蕴、现实根据。从个体层面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内蕴筑牢个体理想信念根基,培育个体高尚道德品质,塑造个体正确“三观”的必然要求;就群体层面而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意味着日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激扬人民精神动力,激发人民精神创造,实现人民精神世界质的飞跃和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能够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添动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定政治意识的本质体现。人民中心发展思想有其内在逻辑,它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基本内容,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要求,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重要抓手,以党全面领导下的现代法治为根本保证,四者紧密联系,互融共生,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在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的过程中,以神道教作为其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蒙蔽、驱使日本人民为其侵略战争服务;以传播神道教为手段,麻痹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些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所在,其根本要义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秉承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本位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依靠人民力量破除发展难题,创造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