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茶叶出口日益衰落的情况下,俄国不断加大对中国茶叶的采购量,使得中国茶叶出口还保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实际上,由于俄国进口的中国茶叶绝大部分由俄商在中国自行采购生产,其利润几乎为俄国人所独占,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益处。相反,由于俄商的垄断操控,使得中国广大茶农茶商无利可图,众多商户和手工制茶作坊纷纷倒闭破产,致使中国茶叶品质不断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与印锡茶叶竞争的优势,从根本上给中国茶业带来沉重打击。同时,由于俄国对中国茶叶市场及陆路茶业贸易运输的垄断控制,也使得中国官商茶在边疆地区的茶业贸易处于被动地位,加重了边疆危机。  相似文献   

2.
九江地处长江中游,传统之南北陆路商道与长江商贸路线在此处汇合,是近代著名的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迫开埠通商,西方列强竞相在此设立新式航运机构,利用先进航运工具控制九江水运市场。夺取航运自由特权。以机械化、运载大、速度快为特点的近代新式航运业在九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中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九江经济社会近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3.
宋代专卖体制下茶叶经济的发展,对国计民生影响极大,围绕茶法,茶价诸问题有众多争论。欧阳修的茶利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反对政府屡更茶法,主张与商共利;二是主张政府降低茶价,确保茶市正常运营;三是正确处理国家,大商人,小商贩三之间的关系;四是重视茶利,深废认识到茶利在国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历史上一度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茶叶,却由于质量问题在世界市场上销量大幅度滑坡。为了挽救中国茶叶,提高茶叶质量。中国政府及地方部分实业家改良茶叶加工技术的同时,在销售领域也采取了加强法律、法规打击伪劣茶叶并设立质量检查机构等措旖,力图堵住劣茶出口的途径,逐步挽回中国茶叶的名誉。特别是设置茶业检查机构.这是中国近代茶叶出口管理正规化的过程中一项重要举措,对挽救中国茶叶世界名誉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朝代的更迭,茶叶逐渐被赋予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所形成的茶礼也成为中国婚俗当中极具特色的内容,这与茶叶在普通人家中的地位、茶叶本身的生长特性以及茶叶所代表的精神有关.而经过数百年历史演变的中国传统的婚俗茶礼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风俗文化中具有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论述了九江开埠始末及其与庐山近代旅游业繁荣的关系。从九江近代交通业发达和近代商业繁荣两方面着手分析九江开埠对庐山近代旅游业的影响,以期丰富庐山旅游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二月品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前后,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尤其“雨水”之前,茶芽嫩小,犹如雀舌,冲泡饮用,香味浓郁。这时采制加工的茶叶称为“雨前茶”,堪称茶中珍品。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而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世界上以咖啡、可可为主要饮料的地区有美洲和非洲,而普遍饮茶成风的则以亚洲地区和欧洲的英、俄等国为主。鸦片战争,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造成中英贸易英方的大量入超。为了得到中国的白银,英国竟采取卑鄙手段,向中国出口鸦片,并最终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清朝,“晋商”庞大的骆驼商队,越…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中国近代历史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方交流浪潮。在坚船利炮的裹挟之下,西方文化逐渐渗入到中国本土,中国开启了近代音乐教育的新纪元。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钢琴亦传入中国,在演奏、曲目创作等方面,都需依靠与借鉴西方已有经验,专业师资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聘请俄籍钢琴家嘉祉担任钢琴教师。本文对嘉祉在华成就进行客观总结,以探究俄籍钢琴教师对中国近代钢琴艺术发展和中国早期专业钢琴教育所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简介《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书系》由李文海、匡继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840年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日德美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书系》选择其中对近代社会影响最为深刻和剧烈的一些条约,...  相似文献   

10.
近代南浔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浔商的支持下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特征。随之,浔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殊且影响深远的慈善思想。近代浔商的慈善事业与思想对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茶叶行业在经历清前中期的辉煌与鼎盛以后,在晚清时期逐渐衰落。这其中有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问题,有成本急剧提高的问题,还存在着税厘和陋规对茶叶产销的侵蚀问题。为了扭转这一态势,华茶商人也积极谋求应对之策,如:设立联合机关,改革茶叶运销体系;厘定茶业条规及处罚规定,杜绝生产环节的积弊;成立茶业公所,对内严惩不法华商,对外抗击外商的“霸王条款”。然而,华茶行业的商人联盟也终归不是牢不可破的“堡垒”,在华茶商人互相倾轧的过程中,使得原本就一蹶不振的晚清茶业彻底走向沉沦。本文主要结合民间商事习惯与民间文献,通过相关制度和个案的考察,以进一步梳理和分析晚清华茶行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清以降羊楼洞茶区的山西商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楼洞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边疆市场和国外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刺激 ,以及太平天国时期茶源地的被迫转移 ,导致晋商于这两个历史时期纷纷来到羊楼洞一带采办茶叶 ,促进了当地茶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羊楼洞茶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兴起 ,又对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 ,晋商在羊楼洞长达二百余年的经济活动中 ,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商业精神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经营活动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这突出表现在晋商完成了由包买商到企业主 ,即由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嬗变。特别是在近代 ,由于国内外茶叶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晋商茶庄的经营形态也逐步由小作坊发展到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并出现了向近代机器制茶工厂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它之所以能从地方名茶日益成为世界名茶,从西南一隅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中有三个重要原因,即:茶叶生产为茶叶市场孕育提供了物质保障;茶叶消费需求推动了茶叶市场发育;茶叶市场体系构建成为茶叶生产与消费有机纽带。正是依靠这三大支撑因素,普洱茶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研究历史时期普洱茶市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天发展普洱茶经济,振兴普洱茶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这就是:从发展普洱茶生产、拉动普洱茶消费、培育普洱茶市场三个方面入手,整体推动普洱茶产业升级换代,才能真正实现普洱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交易费用视角,对峨桥茶叶批发市场这个微观经济组织进行分析,揭示了峨桥茶市崛起的原因——小政府形成大市场,强调了降低交易费用在其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品茗随想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撮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满杯里飘飞着翡翠般的绿色。渐渐地,茶叶沉寂了下来。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集聚在杯底的茶叶,绿郁郁的脉络分明,我似乎看到了一派绿莹莹的茶林,一个荆衩布裙的姑娘,正采撷着鲜嫩清芬的茶叶……中国人饮茶,古已有之。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见在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茶的解毒功能。不过,人们很快发现,品性淡然的茶更能明心净性,滋润精神。逐渐地茶又承载起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茶,成了人们生活中亦雅亦俗…  相似文献   

17.
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的时机,雇用园艺学家罗伯特·福钧乔装潜入安徽松萝山和福建武夷山等久负盛名的绿茶与红茶产区,窃取优质茶籽、茶苗、薰茶所用芳香植物,并偷运中国茶叶专家及专用工具,将一个完整的制茶产业复制到印度喜马拉雅山区,使得中国的茶叶出口一度遭受几乎毁灭性的打击,本文详尽地揭示了中国茶叶及茶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这一事件,为茶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本源在中国这一论断提供确凿佐证。  相似文献   

18.
茶史说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远古人类在备尝百草滋味的过程中,开始知道具有苦味而甘香的“茶”可为药用。茶叶是作为药物进入人的生活领域的。但随着饮用者的增多,逐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五口通商改变了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格局,曾经辉煌了数百年的江西大庾岭商道,逐渐呈现颓势.九江开埠后,确立了以鄱阳湖为载体,以九江为集散中心的扇形商道网,成为近代九江城市发展和社会变动的一个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降,安徽茶叶外销扩大,茶叶从生产到销售利润的实现,经历了一个由茶叶生产者、茶商及茶栈等中介组织主导的诸多流通环节所构成的产销过程,其各个环节分工明确,相互衔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研究茶叶生产与流通环节及其主体活动情况对当今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