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人与道德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体;道德是末,人是本;道德是手段,人是目的;道德为人,而不是人为道德。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乎公民道德的人,其内容的选择应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满足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需要,其方式方法应是实践、体验、对话、交流与讨论等。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 《教育现代化》2001,(12):15-15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中国德育》2006,1(8):18-20,7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人学空场”的积极应对,是对道德教育价值和目的的重新定位,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诉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超越精神。这种道德教育形态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上的可贵探索,应该并且可能成为新世纪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4.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教育内容要回归现实生活,突出主体精神。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理论讲授,更要注重道德实践,跟上时代步伐,有效利用本地道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教育内容要回归现实生活,突出主体精神。道德教育不仅要注重道德理论讲授,更要注重道德实践,跟上时代步伐,有效利用本地道德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6.
目前诸多德育研究流于对虚假命题的人云亦云而迫切需要理性的反思和提问。文章在目的论、方法论、效果论、本体论四个层层递进的层面提出困扰当前道德教育的四个二律背反问题:德育目标层面的宏大与低微之争;德育方法层面的过剩与单一之争;德育效果层面的有效与无效之争,德育本体层面的可教与不可教之争。究问的目的不是想到取代,而是企图澄明德育的本体性问题,以期回归德育之本真状态,助于当下的德育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关系德育的实效性。一是要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个体需要的高度关注,实现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价值需求的有机结合;二是要体现对学生在德育结构中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实现德育的主体回归;三是要着力于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与张扬个性的有机结合。这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要说明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成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点对成人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以及教育对策作了理论上的思辨与应答。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论职业教育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发展能力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面对职业教育现实中的"以人为本",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职业教育将面临着如何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当今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在性与“无我”的性质有极大关系;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它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对人性与道德教育的有关认识并指出其局限限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与教育的内在联系,进面景今后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贯彻人性原则,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 ,关于中小学生暴力犯罪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更有甚者 ,亲生子女竟然制造弑亲惨案 ,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 ,我们不能不思考 :在谴责父母溺爱孩子的同时 ,我们是否有责任反思和检讨我们基础教育的偏失?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公理 ,掌握了多少知识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意向和情感需要。我们津津乐道于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少“人才” ,却很少关心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是否学会了做人。教学生学会做人 ,这是教育的第一要义。陈桂生先生考证认为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全方位、全程育人,重点分析了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认知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工程素养的培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收到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全文着重探讨了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别把德育当"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人做人,使人为善,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对于怎样做人,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德育遂成公众话题。从教育理论工作者到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思想家到经济学家,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纷纷撰文著述,议论现行德育,批评现行德育。热情高涨,于今为烈。公众谈论德育,是幸事;无人过问德育,才悲哀。但是,人人都能指手划脚的领域,理论建树往往不多。研究人人熟悉的事物,易受习俗的影响,难以形成和保持专业的见识。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应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实施校本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坚持“小题大作”的原则,选取自己实践体悟深刻而具体的认识和操作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使自己的研究达到“小题大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教师德性在当代遭遇困境,教师"失德""弃德"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由此,非常需要在教育成"人"视角下厘清教师德性的内涵,在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视阈下,从制度与自修两个方面分析教师德性培育的双重路径,并促进教师德性向教师德行的转变,化解教师德性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为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不断完善自身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