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笔者认为高效数学课堂也应像一篇散文一样,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线索。数学中的形散,是指变化数学知识的外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如变化叙述的  相似文献   

2.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3.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要很好地完成它,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聚”。在散文教学中,往往由于难以理解“形”和“神”的关系,学生在接受了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仍觉所知寥寥。中学六年,学了上百篇散文,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套话: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5.
一.单元整体设想 1.教学目标本单元共五篇文章。组成散文单元。它分别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不同的选材角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丰富多姿地反映了散文体裁的共同点——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初步地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逐步做到会读散文,理解散文象征的写作手法,学写这类散文。 2.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五篇散文的学习,弄懂什么是“形散”?什么是“神聚”?为什么要“形散神聚”?怎样做到“形散神聚”。使学生弄清,“形”指的是取材与剪裁,“神”指的是中心,是立意。“形”与“神”是紧密联系的。“形”是体现内容的珠宝、“神”是贯穿文章的红线、“形”由“神”穿成一串熠熠闪光的项链,光亮照人。除此之外,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法之一是,作者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中心思想,本单元各篇均采用了这种手法,这一手法亦是本单  相似文献   

6.
文学上有一种文体叫散文,其主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聚”(或“神不散”),主要是指从散文立意来说,即其所表达主题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两个核心,即“形”和“神”。探索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为散文教学提供指导,能助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讨论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10.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详见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人教社1988年版第33页)。这是知识短文《谈谈散文》对散文“形散”的论述。从短文的下文可以得知“形散”的“形”指“形式方面”之义。是与“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同类,与“神不散”(即主题思想)相对的。文艺理论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一章提到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首要要素(详见十四院校编著《文学理论基础》第121页)。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散文的题材也应是散文的内容要素,则不是形  相似文献   

11.
徐红梅 《语文天地》2012,(18):36-37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凝"。散文之道,贵在"散",说到闲散处,不妨任其闲散;说到沉重处,不妨任其沉重。散文之散是"形散"",形散"源于"神凝"。所谓"神凝",是指文章的各种题材都围绕着"神"展开,"神"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只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经典范文,并总结其中的散文写作方方法,然后仿照范文进行散文写作,完全可以完成中学教学关于散文写作的基本任务。一、以情传神感动人散文必须饱含作者的浓烈情感,才会深深感动读者。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构思  相似文献   

12.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13.
江雪松 《同学少年》2008,(11):10-10
散文要形神俱备,其中的"形"指散文的形体,包括构成形体的材料、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神"指散文的内涵、精神、意蕴等。散文的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是说散文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一篇散文,需要捕捉哪些信息?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阅读散文应该捕捉以下信息:1.散文的主旨——“神”。常说散文是“形散神聚”,这“神”就是中心;抓住了“神”,“形”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这就叫做“牵  相似文献   

15.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6.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只要我们把握了散文“形”与“神”之间的联系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两篇散文,一篇…  相似文献   

17.
<正>散文魅力十足,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散文“形散”,我们在阅读时总抓不住重点;其类型多样,阅读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于是我们常常在散文的迷雾中彷徨苦恼。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通过四个步骤,逐步解开散文阅读的密码。一、形散神聚,解码“特点”散文“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即取材广而泛自由,不以固定形式组织材料、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中学语文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中谈到散文写作,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也是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多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过分地注意文章的形和神,也没有刻意地去把握,而往往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从侧面暗示,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学样式。它可以记人、记事、记游、写景,也可以咏物、议论、抒情。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六个要素,也不像诗歌那样讲究韵律。它形式多样、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散文有近40篇,占整个篇目的七分之一。其中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学好散文课文,对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及高尚情操很有意义。“形散神聚”是散文重要特点之一。所谓“形散”,取大千世界之一物,生发开去,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不拘一格。所谓“神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20.
李立敏 《辅导员》2014,(20):42-43
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节高效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有脉络,有主题,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行云流水.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散而神不散”!怎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