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龟兔赛跑》说起伊索寓言大多取材于动物世界,故事情节简单易记,但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生活中触类旁通的教训。它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受到孩子的青睐,因而常被选作教材,借此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龟兔赛跑》就是伊索寓言中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尤其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在7周岁以前就已知道这个故事的孩子人数达到80%以上。当笔者问及学生关于《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的寓意时,学生众口一词,都认为“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只要勤奋刻苦,总会获得成功”。故事中憨厚的乌龟…  相似文献   

2.
对《龟兔赛跑》这则寓言,不仅有学生质疑,成年人也有他议。为此,我写下这篇短文,谈点我的看法。林宝铁为了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写了《质  相似文献   

3.
一、从《龟兔赛跑》说起伊索寓言大多取材于动物世界,故事情节简单易记,但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生活中触类旁通的教训。它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受到孩子的青睐,因而常被选作教材,借此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龟兔赛跑》就是伊索寓言中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立论》最先发表于1925年《语丝》周刊第35期,后被鲁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卢今认为:“《立论》不仅讽刺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人生世相,更重要的是.作品对圆滑世故的中庸主义处世哲学及其赖以寄生的社会展开了无情的揭露与朝弄”。这段话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学术界的共识.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谈过与之相似的内容,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等。笔者在这里只想就《立论》的体裁和艺术问题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立论》不是寓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立论》是用散文诗体写的寓言,如孙玉石认为,“《立论》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诗”。日本学者片山智行更干脆地说:“《立论》应该说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作品。”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7 ̄8期刊登了董新玉老师的《“mò”“méi”怎能随便读》和王贵忠老师的《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读音去读”》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对笔者在《精彩的“mò“”méi”之争》(《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第四期)一文中的观点和做法提出了质疑,都认为“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可爱的草塘》)一句中“没”字,只能读“mò”,而读成“méi”是错误的。笔者就此与多位同行进行了探讨,并询问了案例中参与争论的学生的想法,思忖再三,还是认为这里的“mò”“méi”是可以随便读的。首先,读“没(mò)膝盖深的水”…  相似文献   

6.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只要是上过几天学的孩子,谁不知道《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的故事呢?这些故事,都来自于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孩子,或是从语文课本里,或是从课外阅渎中,总会不断地接触到《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大人们所以这样喜欢给孩子选读《伊索寓言》,因为这本书确实足世界公认的寓言珍品。我们当然不能说《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篇精彩,但要想从中找出三两篇不精  相似文献   

9.
围绕源于《伊索寓言》的《龟兔赛跑》的议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反映着不同的思想与教学方法。传统社会中的教训性的寓言教学方法与近代社会以来的能力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对《龟兔赛跑》的教育性诠释。《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传达的美国教育对《龟兔赛跑》的处理方式,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基本理念上的颠覆感,但更重要的是区分出教材的不同形态,思考利用不同的形态的教材改善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13.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六期刊登了《浅谈“读写例话”的教学》一文.文中提到“读写例话”的“教学应把大量精力放在指导学生的自学上,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看明白,想清楚.”笔者认为,仅仅着眼于“例话”属独立阅读的性质去设计教法,而不从“例话”本身的作用去组织教学是不足取的.现将笔者的浅知拙见作简要陈述,拟与刘强民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五册第25课《寓言两则》是寓意深刻、饱含哲理的两则小寓言 ,是教育学生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的好教材。教学时 ,可分别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巴望”和“天” ,巧妙设疑 ,导拨点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自悟自得。一、释题入手 ,自学质疑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标题 ,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故事的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释题入手 ,引导学生轻声细读题目 ,弄懂“揠”相当于“拨” ,“揠苗”的目的是“助长”。然后围绕着题目 ,观察文中的插图 ,去发现问题。经过启发 ,学…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第5期刊载了王昌荣、方碧波两位老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质疑》一文。文中对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颇有贬词,认为它是“自古教学少方法”的原因,是“一种脑力的浪费”,并把它与追求高效率的今天相比,认为它“不全适用”。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仍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1997年12期卢碌《“位是动词”吗?》对“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中的“位”是什么词提出质疑,因试题答案是动词,卢老师认为应是名词,而奉贤语文教研员认为“位于”不能拆  相似文献   

18.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载何解定老师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是针对卫兴华老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而提出的质疑。何老师文章首段有“请教卫老”之语,又以“恳请卫老批评指正”作结。笔者估计卫老难得见到此文,见到此文也未必动笔作答。笔者不揣冒昧,试代答如下。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问题*何老师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还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何老师回答得十分明确:“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明确定…  相似文献   

19.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20.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其寓意一般是这样总结的:没有真正本领的人,即使能够暂时混过去,也是不能长久的,终究会被淘汰。这样的理解,能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赋予这则寓言以新的内涵,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教益。我们先来看这则寓言,“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由此可见,南郭先生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但齐宣王在位时,他“到齐宣王那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