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细致梳理《聊斋志异》的经典日译——柴田天马译本的百年翻译出版历程,挖掘与此相关的人物与故事,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译文文体变迁,并通过比较同时代译文析出其译文特色。研究发现柴田天马译本的翻译出版在日本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中有过大起大落,但在友人支持以及其本人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实现多次发行,有力促进了《聊斋志异》在日本的传播。其译文在百年间也随着日本文字和日语文体的改革而略有变化,但柴田在有生之年始终坚守其活用振假名、保留汉语语词的翻译策略,这种执着是他向外表达自我文化取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中存在着引用古文《尚书》及其孔安国传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古文《尚书》自西汉末年至西晋晚期一直绵延不绝,流传于世。本文依据《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中有关古文《尚书》的资料,对拙文《〈尚书〉真伪问题之由来与重辨》所梳理的古文《尚书》传承脉络予以补证,由此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自孔安国以迄梅赜四百年间续续不断,从而更加强有力地反驳了南宋以降疑《书》者们对于古文《尚书》传承脉络茫昧无稽的指控。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的文学生涯离不开翻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的翻译,也就没有他的创作。《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鲁迅卷》从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鲁迅译文全集》这一目前收录最全面、校订最精良的鲁迅翻译著作全集中编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译作,全面多样地展现鲁迅翻译的发展轨迹,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一窥鲁迅译著的风采。全书共分为四编,从小说、儿童文学、剧本与诗歌、文艺随笔与文艺理论四个方面详略得当地介绍了鲁迅的代表性译作,除译作外还收录了部分序跋以展示鲁迅本人对翻译的见解。相较于《鲁迅译文全集》这样的大部头,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析雪漠长篇小说《大漠祭》及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旨在探讨该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及其翻译模式,并且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大漠祭》中隐喻翻译策略有三种,即隐喻转隐喻、隐喻转明喻、隐喻消失,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译文呈现出直译意译合译换译省略的翻译模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甘肃特殊的语言用英文表达出来,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同时又不失原文的风味。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相似文献   

7.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既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同时还是异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日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具体译文进行分析,基于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提出的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概念,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歌是一个国家尊严的标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的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极其重要。本文试从翻译效应论角度分别对收集到的几个主要版本的《国歌》译文做一比较,力求公正客观地分析其综合翻译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雪漠的小说《猎原》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探讨葛浩文和林丽君如何根据对原著的理解以及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灵活采用音译、直译、加注、增译、意译和转译等翻译方法,以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总体而言,葛浩文与林丽君的译文尽可能地传达了原作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老子》作为《尚书》的继续尹振环孔子整理删定《尚书》,必然要熟读与研究它,作为史官的老子,研读《尚书》是本职,用的功夫不会少于孔子,甚至可能他所接触到的《尚书》,也会比孔子多。《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记录、君王文诰一类,而作者则是史官;老子如果生...  相似文献   

12.
《盈虚》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左传》,描述了卫庄公(太子蒯聩)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遵照“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原则,以短篇小说《盈虚》的李默默、梁玥、六花、林非等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转换”视角,考察各译本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及其在各维度下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研究发现,4个译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翻译选择不适配问题。总体上看,李默默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在语言维和交际维,均能完成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其具备较高的翻译品质。但在文化维,由于原语和译语的“文化生态”并不对应,造成4个译本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的完成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与此同时,各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阿拉比》讲述了情窦初开的小男生爱情幻灭的故事,通过外部的环境和事物的象征手法展现了男主人公细腻的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实例具体说明《阿拉比》中新修辞理论下"象征"手法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力求在翻译中最大限度体现文章内在情感,给予译文读者与原文相符的阅读体验,希望对象征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神"概念系统,涉及"神""魂""魄""意""志"五个概念,为中医"五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英译比较及其策略。首先是原文本中"五神"概念的理解问题,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考察古今医家的相关注释和评论,并兼及"五神"概念在先秦至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渊源,力求接近文本本义;其次是翻译策略问题,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最后,考察和比较5+3个英译本对《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翻译,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J.R.R.托尔金,英国作家、语言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魔戒》自1954—1955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199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至今已有五批译者的十版译文。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选取实例对比分析丁棣、朱学恒、邓嘉宛三版最流行的《魔戒》中文译本的地名翻译策略及效果,以期得出对奇幻文学专有名词翻译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该文依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情态动词“必须”的英译操作规范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必须”英译的量值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译文中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译文中整体上出现了明显的偏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偏移得更加明显,量值对应只有77.04%,说明时间越往后,量值偏移得越低。笔者认为,上述翻译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译者的行为受到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表明我国政论文的翻译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更加注重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这也有利于构建我国积极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7.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家叙事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外传播活动,通过翻译国家叙事文本来实现,对塑造国家形象、获得国际认同具有战略性意义。该文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为例,以国家叙事目的为切入点对译文进行研究,探索译者在语言与文化层面上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阐释并探讨诸如注释、补充、同化、意译、直译、拆分句子、增加衔接词和重构句子结构等一系列翻译技巧。该文可加深人们对政治文献翻译中国家叙事目的的认识,同时也为政治文献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这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海外汉学家、医史学家文树德先生《黄帝内经》的英译历程及相关国内外研究评述,并进一步探讨了汪榕培先生"传神达意"翻译思想与"丰厚翻译"理论之间的体系建构与融合,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和评价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特色与译文质量,旨在为中医典籍英译的探索及中医典籍的海外汉学研究路径提供借鉴与启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